大國強基 創新領航
編者按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正值建黨100周年,也是強國戰略、自主創新戰略的關鍵一年。
4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引領產業優化升級,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加快產業數字化。
世界紛繁變化,難擋中國復興強大。在這樣的歷史重大變革期、機遇期,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策劃推出貫穿全年專題《通往偉大之路:大國創新100強》系列報道,通過篩選、報道全國戰略行業重點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為中國不斷攀登新高峰的壯麗征程添薪助力。
《通往偉大之路:大國創新100強》系列報道,每月以圖文、視頻、海報等形式在21報系自有平臺及合作平臺隆重推出,敬請關注。
今年3月12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在飛快地融入現實。
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預示著2030年中國成為主要太空大國的目標更近一步。空天科技是“規劃綱要”中“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也是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需要精確瞄準的前沿領域之一。
實際上,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諸多領域,中國也正在銜枚疾行,背后則是2020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2.4萬億,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的數據支持。
進入創新型國家是中國2035年遠景目標之一。
“創新”是規劃綱要內的高頻詞,在全文內共計出現165次。此前在談及規劃綱要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工業副總經理楊偉亦曾表示,最令其感到振奮的,是創新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被反復多次強調。
事實上,“十四五”期間無疑是中國躋身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期。隨著研發投入的持續攀升,中國有望從過去以集成創新、跟隨創新為主轉變為自主創新,甚至在部分科學技術及先進制造領域引領全球,成為創新策源地。
大國創新的引擎已經啟動,巨輪將如何遠航?
前沿攻堅
隨著規劃綱要的發布,我國對科技創新的重視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未來的發展方向與規劃也進一步明確。
在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方面,規劃綱要指出,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這也意味著,這八大前沿領域成為我國未來科技攻關的重點。
不僅是發展方向,規劃綱要還給出了發展節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領域為“十四五”期間重要的發展方向,類腦智能、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科技作為重點前瞻謀劃產業。
在安永大中華區TMT主管合伙人張偉雄看來,創新方向的優先級排序非常必要。“前沿領域的技術創新,肯定是需要分出優先級的,不可能每個領域投入的人力、資金及資源都是平等一致的。”
規劃綱要提及的攻堅方向中,部分細分領域值得關注。例如,作為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人工智能芯片能夠為人工智能提供算法、算力支持,并為各個應用領域進行深度賦能。根據Tractica數據,預計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26億美元,2020-2025年復合增長率為32.92%。
目前,國內廠商也在該領域積極布局,人工智能芯片市場迎來快速發展。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芯片市場規模將達到785億元,2019-2024年復合增長率為45.11%。
此外,當前半導體先進制程代工是國內“卡脖子”的主要薄弱環節之一,因此半導體代工的國產化替代也相當重要。根據TrendForce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臺積電的市場份額高達51.5%,中國大陸廠商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的市占率分別為4.8%和1.1%,相對比例較小,且整體市場份額落后較大。這也是未來我國需要持續發力的領域。
張偉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優先級的排序,取決于產業基礎及商業化的節奏,也取決于技術的通用性程度。
“例如,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專業化條件較強,當前運營模式、應用場景也都存在預期,且存在一定的通用性功能,對企業而言也能看到收益,這些就可以在近期內加大投入,”張偉雄指出,“而諸如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領域,我們的專業化條件較差,基礎也不夠扎實,在優先級上可以向后考慮,作為重點前瞻產業穩健部署。”
數字中國
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同樣是大國創新的未來方向。
“隨著5G時代的來臨,海量鏈接、低延時、高帶寬等特性得以解決遠程傳輸、大數據處理過程中的難點,數字化傳播將逐漸應用于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教育等領域。”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分析稱,“大數據中心、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將為數字中國重點發展的新型數字產業。”
需要注意的是,從技術層面而言,中國的數字化轉型具備自身的特點。“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在國內有些技術比國外更加受重視,如5G、區塊鏈和物聯網。”Gartner研究副總裁陳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因為中國是全球的“制造工廠”,而制造業的特點便是重資產,因而也具備了物聯網的基礎和需求。
事實上,隨著5G帶動區塊鏈、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注入物聯網,多方預測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快速增長。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預計,2022年我國物聯網行業規模將達到262.5億元,維持超過20%的增長率。
不過陳勇認為,從重要性而言,數據分析、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更值得關注。
“我們把技術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傳統技術,第二類是已經成熟的數字化技術,如云計算、移動、社交媒體等。”陳勇表示,第三類則是新興技術,如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目前已經具備相當的重視度,“在這些技術內,我國在云計算領域仍有待加強。”
無論是政策層面或是技術層面,企業在“十四五”期間面臨的最大機遇就是數字化轉型。陳勇認為,在轉向數字化的過程中,企業從方向選擇上可考慮“3+1”即“產品、運營、客戶+生態系統”的轉型。
陳勇指出,企業競爭過程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產品領先、運營卓越和客戶親密三個層次上,而數字化轉型的方向正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將這三大優勢進行更大發揮。與此同時,陳勇強調,未來的數字化競爭并非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而是生態體系之間的競爭,“數字化是需要生態圈一起數字化的。”
具體到企業的IT建設,陳勇認為,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在管理、技術、數據和安全方面,企業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工作重點。
創新機制
大國創新離不開機制創新。規劃綱要強調,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
“中國目前與全球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國家還是存在一定差距。”張偉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道。
這與科技創新型國家的歷史積淀有關。以美國硅谷為例,經歷了20世紀中葉的快速崛起,當前的硅谷已經形成工業園區、風險資本、高新科技企業、教育機構等在內的一系列創新體制。
“美國是科技創新3+1的模式,結合了政府、企業及教育機構的同時,配合相應的管理機制,進而形成政府與市場結合的綜合性創新生態。”張偉雄指出。
相較之下,過去中國的創新更多體現在運營模式、商業模式的開發,市場在這背后起到了強烈的推手作用。然而,“十四五”規劃中前沿領域的技術推進,需要大量的資金與資源,甚至還需要構建人才體系。與此同時,相關投資回報的周期性也更長。
因此在張偉雄看來,除了市場推手之外,未來的創新前沿技術攻堅,還需要包括政府、資本等多方合力。
同時,“十四五”時期我國主要發展目標為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2.44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4%,但相較于7%的增速仍有距離。
談及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張偉雄認為,從全社會而言,一方面是投入強度,另一方面,投入的有效性也值得考慮。“因此整套的治理體系,包括頂層設計、優先級排序、創新投入運行機制等,都需要通盤考慮。”
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季新蘇則認為,要實現有效創新可考慮結果鼓勵模式。“政府參與創新的過程中難免需要接受一些損耗,但原則上不應為企業行為買單,而是需要更多為結果買單,即企業是否具備盈利能力,其業務是否具備跨行業價值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