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入局 誰將成為汽車界的智能機?
手機行業的風云際會、品牌浮沉,正在汽車界上演。
對比眼下的汽車圈,豐田、大眾、通用等巨頭也被貼上傳統汽車的標簽,在汽車智能化的大道上,已有一眾新車企和科技公司涌入,從特斯拉、蘋果、谷歌,到華為、百度、小米、滴滴、大疆,都把汽車作為戰略級產業。
以華為、特斯拉等為代表的新勢力,顯然是有機會成為汽車智能化的真正推動者。在“造車”的路上,企業們策略和路線并不相同,比如,目前特斯拉是“有車派”,華為是“無車派”。華為本身不造車,其定位是汽車供應商,涉及的產品包括芯片、計算平臺、操作系統、關鍵零部件、ADS自動駕駛系統等。
4月19日,華為智選宣布將出售小康股份旗下的賽力斯新能源汽車。
華為要做的不僅是汽車所需的硬件,也要做汽車大腦,接下來華為還要成為汽車銷售渠道,幫助車企賣車。
這是華為入局汽車產業后,首次集中展示合作成果,觀察種種動作,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階段,華為的策略是尋找適合體量的合作伙伴,與產業進行結合,進行全面的學習和積累,接著再進入下一個階段做大做強。
“無車派”華為品牌溢價幾何
“新四化”、新能源的巨大市場,科技企業們必不會錯過,智能汽車戰場上派系林立,主要有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互聯網科技公司三大類。再細分一下,對于沒有造車經驗的科技企業而言,大多選擇和汽車廠商組團造車,成為“有車派”。
而華為選擇“無車派”,不造車,而是以“Huawei Inside”(HI)模式為車企提供軟硬件,但是只有搭載了華為ADS自動駕駛系統的車型才會在車身上有“HI”的標志。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正是首款搭載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汽車。根據華為方面介紹,阿爾法S華為HI版本實現了城市通勤自動駕駛功能,且即將在今年底量產。
這意味著華為和車企的深度合作拉開帷幕。據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介紹,目前華為和上汽、長安、廣汽三家公司展開合作。此番上汽和華為率先推出新品,除了受人矚目的自動駕駛功能外,華為還為阿爾法S華為HI版提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雷達、計算平臺等部件系統。
在不搭載華為解決方案的情況下,極狐阿爾法S本身起售價25.19萬元,最高配價格34.49萬元;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基礎版預售價38.89萬元,高階版預售價42.99萬元。該款車型定位豪華,在外界看來,定價也屬昂貴。
盡管華為對標特斯拉,但是橫向對比新能源車,此次推出的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面臨的競爭對手可不止特斯拉。記者根據各家官網數據整理,特斯拉搭載增強版自動輔助駕駛功能價格為32000元,完全自動駕駛的FSD售價64000元。因此,Model 3高性能版33.99萬,加上自動駕駛系統價格為37.19萬-40.39萬元;Model Y高性能版37.79萬元,加上自動駕駛功能,價格區間為40.99萬-44.19萬元。兩者價格都與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有重疊的檔位。
再看蔚來,EC6價格區間是36.80萬-46.80萬元,ES6價格區間為35.8萬-46.8萬元,也是在40萬元上下的選擇項;小鵬和理想價格區間稍低一些,小鵬P7價格區間在27.19萬-32.24萬元,理想ONE車型全國統一零售價32.8萬元。
在華為品牌的加持下,上汽極狐阿爾法的名字無疑是出圈了,但是面對一線的新能源品牌,銷量能否突圍還有待觀察。
自動駕駛成標配
在華為整體呈現汽車布局的過程中,自動駕駛成為關注焦點。
根據華為介紹,在華為ADS高階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的助力下,在城市通勤場景中,該車實現了覆蓋城區、高速、停車場的全場景點到點通行。
具體對比特斯拉,阿爾法S華為HI版高階版,全車共配有3個激光雷達,6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13個攝像頭,環境感知硬件數量多達34個。
特斯拉車輛AutoPilot標配的硬件是:8個攝像頭+1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傳感器。特斯拉一直堅持純視覺識別技術路線,而業內普遍的做法是使用攝像頭加激光雷達,激光雷達的優勢是探測范圍廣、探測精度高,缺點是在雨雪霧等極端天氣下性能較差,采集的數據量過大,價格十分昂貴。
雷達選擇之爭已久,在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融合傳感雷達&攝像頭產品部總經理苗立靖看來,華為既做毫米波雷達,也做激光雷達,自動駕駛需要靠多個技術提升,激光雷達、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是一個鐵三角。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在采訪中表示:“激光雷達原來成本非常高,業界根本用不起,現在基本上能夠達到量產的狀態,以后價格可能要降到500美金甚至是200美金。”
算力平臺方面,阿爾法S華為HI版搭載算力可達400TOPS的芯片,特斯拉已經從高昂的英偉達芯片轉為自研芯片,Model 3搭載的FSD HW3.0算力為144TOPS。
從芯片算力能力看特斯拉不如華為,但是巨大的算力也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同時還需要結合算法,看最終的運算效率。
在研發投入方面,從2012年開始,華為就開始對汽車產業進行研究。王軍表示,華為要持續加大對汽車行業的投入,今年在研發上的投資將達到10億美元,未來每年保持30%左右增長,研發團隊超過5000人,其中自動駕駛團隊超過2000人。再看特斯拉,其2019年在研發上的投入為13.43億美元,2020年,研發投入增長11%至14.91億美元。對比來看,華為今年對汽車的研發投入和特斯拉每年金額不相上下。
事實上,自動駕駛功能,或者更準確的說,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目前已經成為眾多新能源車的標配,不論特斯拉(AutoPilot)、蔚來(NIO Pilot)、小鵬(XPILOT),都有自己的自動駕駛輔助導航系統,基本定位在L2級別,當然各家在算法、硬件配備、數據積累、系統成熟度上有差別。傳統車企也有研發自動駕駛系統,不過總體策略偏保守。
商業化搶跑比拼
在自動駕駛賽道上,特斯拉和谷歌旗下Waymo代表著最初的兩種發展模式,特斯拉一開始就自己造車,進行軟硬件一體化整合,將自動駕駛在乘用車上從L1、L2進行演進,一步一步往L4、L5級別推進,;Waymo則是一直瞄準L4、L5級別前行。
前Waymo CEO John Krafik(近期離職)年初時曾直接懟特斯拉:“特斯拉還算不上Waymo的競爭對手,因為特斯拉做的是輔助駕駛系統,而非無人駕駛系統。”馬斯克回應道:“這令人驚訝,特斯拉的AI硬件和軟件比Waymo的都要好。”目前谷歌主要在美國測試運營,特斯拉已經在全球投放,并在中國等市場開啟本地化。
從國內廠商看,新造車勢力往往對標特斯拉,而互聯網科技企業正在發展出不同的模式,比如百度推出Apollo平臺并且自己也宣布造車,據悉,在上海車展上,百度資深副總裁李震宇表示,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公司將向100萬輛汽車提供其阿波羅(Apollo)自動駕駛系統;比如滴滴,作為出行巨頭,本身就是Robotaxi的天然場景,如今下場造車,有著自身優勢;比如華為,目前已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定位,開啟了和車企的合作新模式,既有博世、大陸等傳統Tier1的角色,也有自動駕駛平臺的角色,還有銷售渠道角色。
再看一眾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小馬智行、文遠知行、AutoX等,都是瞄準L4、L5解決方案進行投入,他們都已經加入到Robotaxi的應用場景之中,從2020年開始,長沙、廣州、上海部分區域都可以一鍵呼叫Robotaxi,也有初創企業進入卡車、物流場景,比如剛上市的圖森。
國內自動駕駛企業,目前都已經進行過市區無人駕駛測試,其中的百度、文遠知行、AutoX都已經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機動車管理局(DMV)頒發的全無人測試牌照,可在加州圣何塞市開放道路上進行無人駕駛測試,車輛無需配備安全員。在業內看來,去掉安全員,才是真的L4級別無人駕駛,Waymo、Cruise、百度、文遠知行、AutoX們都在努力“干掉安全員”。
傳統車企們也在通過投資、收購、合作等模式,加入到自動駕駛戰場中。
目前從已經披露出的各家路測視頻看,一線企業的技術儲備基本較為成熟,各類企業的自動駕駛技術其實存在同質化競爭問題,未來大家更需要比拼的是商業模式、資金規模、愿景目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