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鉦資本黎輝:新一代本土PE的商業變革實踐
當中國股權投資行業告別野蠻生長, PE正規軍們贏得了更多施展拳腳的空間。在這個被稱為 “體檢年”的年份里,多家老兵新征的投資機構斬獲佳績。
2019年,大鉦資本完成了規模超過20億美元的首只美元基金募集,計劃年底前交割兩到三個新投項目,人民幣基金完成了對天數智芯、車通云等企業的加注投資,還迎來了基金首個投資項目瑞幸咖啡的IPO上市。
大鉦資本成立于2017年2月,目前管理著超過30億美元的資產,在消費、服務和醫療領域累計投資了十多家企業,且在多數被投企業中都是第一大機構股東。
向前追溯十年,2009年A股市場IPO重啟和創業板開閘成就了股權投資行業的資本盛宴。這一輪資本熱潮中,不乏有PE機構通過火速入股準上市企業獲得豐厚收益,Pre-IPO階段的投資也因此被稱為是摘果子式的投資。
如果用“摘果子”來形容Pre-IPO投資,那么大鉦資本在瑞幸咖啡等項目上的成績是從“種”果子開始的。
“市場變了,企業家對PE投資人的需求也變了。今天需要的是能夠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價值的PE投資人,我們將自己的價值定義為‘投資驅動變革’。”今年12月,大鉦資本董事長、CEO黎輝在北京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采訪時說。
黎輝。資料圖
精耕產業機會
黎輝在多個場合談到過大鉦資本“新一代本土PE”的定位,而大鉦資本成立不到三年,就通過募投管退的多個動作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2018年3月,大鉦資本首只美元基金的募集工作正式啟動后,三個月完成了規模近10億美元的首次關賬,隨即投資了瑞幸咖啡項目,成為“小藍杯”的首家外部投資方。
這年7月,“小藍杯”瑞幸咖啡以10億美金的估值A輪融資,2億美金的融資總額中大鉦資本出資占到一半;加上后續融資中的加碼,大鉦資本累計向瑞幸投資近1.8億美元,以11.84%的持股比例位列瑞幸第一大機構股東。
今年5月,瑞幸咖啡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2019年截至當時最大的中國企業在美IPO交易,也創下了全球企業從成立到IPO的最快“用時”紀錄。
大鉦資本投資瑞幸是基于團隊對咖啡市場的看好和對公司創始團隊的信任。更進一步說,大鉦資本要求每個投資小組都在垂直行業建立自己的生態,出手的前提是在相應領域的多年研究和追蹤。
黎輝告訴記者:“你看到的是我們已經投出的一些項目,還有很多的深耕在進行中、會逐漸顯現出來。就像種子一樣,現在看到的是已經發出芽的,還有很多要過幾年慢慢露頭。”
今年7月,大鉦資本作為First Time Fund完成超過20億美元一期基金募資。這只基金的年限最少是12年,主要投向中國市場的消費、服務和醫療領域。
20億美元的資金體量讓團隊有能力以更為靈活的方式參與到成長期PE投資和控股并購交易中。大鉦資本合伙人陳偉豪透露,這只美元基金預計將共投資十幾個項目,平均單筆投資規模超過1億美元。
超過12年的基金年限則允許大鉦參與到更多更具有創新的投資中,包括與企業家“從0到1”開始的新征程,在擁有少數重要股權的項目中推動重大創新和顛覆式變革,于控股并購項目中更深入地參與企業實際運營。
在黎輝看來:“這樣一個多變和復雜的環境里,為投資人賺到錢、把企業發展好,是我們不斷探索的方向。我們在以投資驅動企業的變革,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變革著自己。”
賺價值創造的錢
2016年時,黎輝曾加盟神州優車和陸正耀并肩作戰。之后,神州優車完成新三板掛牌和70億元定增融資,并落地了規模百億元的優車產業基金。
“這是一段挺不錯的經歷,在外面作為投資人的視角和進入企業從管理視角看事情很不一樣。”黎輝認為大鉦資本的團隊要有多元化的從業背景,“我們鼓勵多樣性的背景,比如我們有自己創業過的、有做過投資的,也有在企業里做過CFO、COO的。”
從方法論上來說,新一代PE的特征是將全球PE機構的最佳實踐和中國本土市場的投資經驗相結合。
具體到大鉦資本的合伙人團隊中,他們既有以黎輝、陳偉豪為代表的典型PE投資人,還有一手打造了市場研究咨詢公司新華信集團的林雷。
此番團隊組建的背后有大鉦資本創始團隊對宏觀經濟環境和產業發展階段的思考,也有他們對PE行業變革的觀察和選擇。
林雷是大鉦資本運營團隊的負責人,他和黎輝是大學校友,畢業后短暫供職于國家外經貿部,隨即“下海”創辦了新華信,為中國企業家和管理者解決管理、運營方面的難題。
不同于多數PE機構運營團隊的“投后”價值,大鉦資本的運營團隊在項目調研期間即入場參與項目評估、為被投方提供建議咨詢,運營團隊的激勵機制直接與被投項目各項運營數據指標掛鉤。
“今后很多投資都會需要為公司的運營和管理做提升,甚至要在必要時深入企業去親自參與管理。支持企業把組織架構和機構化做好,這一直是我們做投資的關注重點。”黎輝回憶。
事實上,大鉦資本美元一期基金首次關賬后不久,團隊就重金投入了一家企業。2018年8月開始,大鉦資本開始向泰邦生物投資,成為公司的最大機構投資方。而大鉦和泰邦生物結緣已久。從2010年開始,華平投資通過多次投資成為泰邦的第一大機構股東,這筆為華平帶來超高投資收益和內部收益率的投資正是由黎輝主導。
談及再次出手泰邦的理由,黎輝說:“企業內部挖潛管理提升的空間還有很多,雖然行業可能不再像過去那樣的野蠻生長了,這里面還有很多可以優化成本、提升效率的機會。”
樣板效應漸顯
大鉦資本在不同行業、賽道、企業的運營中有不同的打法,從價值提升方式來看也有共通之處,比如商業模式變革帶來的業績增長、新科技應用推動的效率提高、組織結構優化帶來的人均產能提升。
消費和服務是大鉦資本的兩大主陣地之一。無論是讓其一戰成名的瑞幸咖啡,還是在“雙11”期間戰績顯赫的LOHO眼鏡,抑或是打造了婦幼醫療服務產業鏈閉環的優艾貝集團,大鉦資本都在資金和運營層面給予了通力支持。
瑞幸咖啡在中國新零售賽道屬于“新物種”,一路高歌猛進的過程中引發過頗多爭議。但另一方面,瑞幸也證明了規模效應和效率提升的合力是顯著的:到今年三季度,瑞幸咖啡的單杯咖啡成本從2018年一季度的28元降到9.7元;公司在運營層面實現盈利,門店運營利潤超過1.86億元。
去年9月,大鉦資本將近億美元資金投向眼鏡消費品牌LOHO。這家眼鏡行業的快時尚品牌通過“線上商城+線下門店”的新零售模式運營,供應鏈方面以M2C直銷模式實現將產品通過自有渠道直接觸達消費者。
新的產品和服務模式下,LOHO眼鏡的周轉率、動銷率等運營指標都得到顯著提升。今年“雙11”當天,LOHO眼鏡全渠道銷售眼鏡數超過35萬副,實體店客流量同比增長650%,超級加工中心單日處理訂單超3萬單。
當大鉦資本的“投資驅動變革”逐步在市場中得到驗證,很多傳統行業的經營者慕名而來。有傳統零售業企業家找到黎輝:“我們這個行業一定也會出現變革,與其被變革不如主動去做。可是我們不知道要如何做,需要外力推動一起實現。”
總結說來,大鉦資本的投資選擇和決策中,從投資領域看是消費和醫療兩大板塊;按機會類型可分為垂直領域新產品和模式,以及企業轉型升級。落到企業基本面,考量的根本還是是否具有健康的單位經濟模型。
用陳偉豪的話說:“我們要找效率更高、模式更好的項目去投資。換句話說,成本上或者效益上的創新是我們永遠追求的。”
隨著消費升級趨勢和商業模式的不斷演進,中國各行業的垂直整合和并購已然加速,重要股權投資和控股的并購的時代大幕悄然拉開。
“今天的市場給了我們新的機會,這邊的大幕拉開了,別的戲也仍然在繼續。”黎輝說,大鉦資本還在探索,“遠遠不能說已經走通這條路,只能說一直在懷著敬畏的心往前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