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新藥上市“搭載”新支付平臺 創新藥企的商業化新考量
繼在香港、澳門獲批上市之后,2020年1月13日,再鼎醫藥首個藥品卵巢癌藥物ZEJULA則樂?(尼拉帕利)在內地正式上市。
2016年9月,再鼎從美國腫瘤研發生物制藥公司Tesaro手中買下尼拉帕利在中國市場的獨家研發和銷售權。2017年3月,ZEJULA在美國獲批,同年11月在歐洲獲批,是全球第一個獲批的適用于所有鉑敏感復發卵巢癌患者群體、而無論BRCA是否突變的PARP抑制劑。
2019年12月,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尼拉帕利作為對含鉑化療完全或部分緩解的復發性上皮性卵巢癌、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成人患者維持治療的新藥上市申請。
尼拉帕利是國內第二個上市的PARP抑制劑,此前已有奧拉帕利于2018年8月首次在中國獲批,用于鉑敏感復發性卵巢癌患者的維持治療。
近一年來,創新藥第一梯隊的多家本土創新藥企相繼完成了零的突破,從美股的再鼎、百濟神州到赴港上市的信達生物、君實生物、歌禮等,都有產品獲批上市,并相繼開啟了更多商業化運作。
這些創新藥往往對標的是實力強勁、體量巨大的跨國藥企,商業化團隊人員背景也與大藥企千絲萬縷;在跨國公司紛紛花大力氣參與國家醫保談判的環境下,這些創新藥企在商業化競爭賽道上,面臨更多挑戰,也帶來更多空間。
熱門“小分子”
不同于這幾年大熱的生物制劑,PARP抑制劑是近年來一類新興的抗癌小分子藥物。PARP是細胞內一種DNA修復蛋白,主要修復DNA的單鏈損傷;PARP抑制劑通過抑制腫瘤細胞DNA損傷修復、促進腫瘤細胞發生凋亡,從而可增強放療以及烷化劑和鉑類藥物化療的療效。
目前全球共批準了4款PARP抑制劑上市,分別是阿斯利康的奧拉帕利、克洛維斯的蘆卡帕利、Tesaro的尼拉帕利和輝瑞的他拉唑帕利。適應癥和后續研發集中在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BRCA突變集中的癌種上,由于BRCA突變的腫瘤,BRCA蛋白失活,腫瘤細胞內的DNA損傷修復主要靠PARP。
相較于女性最高發的乳腺癌,卵巢癌則以死亡率高居婦科惡性腫瘤首位“出名”。全球每年新增卵巢癌病例接近30萬,死亡人數超過15萬。據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卵巢癌新發病例5.2萬,死亡病例2.3萬。卵巢癌是婦科惡性腫瘤中最為兇險的癌種,5年生存率最低,僅為39%,且七成患者會在3年內復發。過去三十年中,卵巢癌的治療方案以手術和化療為主。除了傳統治療方案,維持療法是晚期卵巢癌治療中控制疾病進展的重要手段。
且多數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手術和化療是卵巢癌的常見治療手段,初始患者通常都能夠獲得臨床緩解,然而卵巢癌擁有高達85%的復發率,這也導致復發性的鉑敏感卵巢癌患者的有效治療選擇十分有限。
PARP抑制劑的上市為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李力表示,“尼拉帕利此次在中國內地的獲批是基于其國際三期臨床試驗NOVA研究的結果。”
近年來國內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醫藥領域的研發和創新,推動醫藥產業從仿制轉向創新、從本土走向全球。隨著醫藥流通、商業保險等產業鏈合作伙伴的不斷加入,頭部創新藥企從上游研發到下游商業化運營的全面賦能提升有望進一步加速。
據再鼎方面出示的數據,基于IQVIA的數據,則樂目前已是香港市場份額最高的PARP抑制劑,2019年第3季度市場份額達到77%。
商業化新模式
國內創新藥企跟外資在PD-1領域你追我趕,其他領域也不輕松。商保接入能力逐漸成為國內創新藥企考量權重更高的因素。
2018年8月, 尼拉帕利的“對手”奧拉帕利在中國獲批上市,用于鉑敏感復發性卵巢癌患者的維持治療;2019年11月,奧拉帕利以談判形式進入醫保目錄,限鉑敏感的復發性上皮性卵巢癌、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患者,協議有效期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5日,阿斯利康與默沙東聯合宣布,奧拉帕利獲批用于BRCA突變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一線維持治療。
此次再鼎的尼拉帕利商業上市同時,白求恩公益基金會同步啟動了相應的患者援助項目,鎂信健康推出卵巢癌患者綜合關愛平臺,再鼎稱“通過一系列公益和金融服務方案構建起創新支付生態圈,從患者和健康人群雙維度提升對于創新藥的支付能力,形成可持續性的多方共付機制,打造創新藥上市商業模式新常態。”
據介紹,該項目將包括針對于患者的早享計劃、金融分期計劃及針對于健康人群的健康險三部分組成。早享計劃和金融分期計劃,旨在通過金融手段,降低患者的一次性支付門檻。關愛平臺則延伸至患者之外的健康人群,聯合多家商業保險公司,將則樂在上市同步納入了包括“藥神保”等在內的數十個健康險報銷藥品目錄,購買這些健康險的人群,未來如果不幸罹患卵巢癌,使用尼拉帕利將可能得到商業保險的報銷。
對于選擇更多接入商保是否來自對手的壓力,再鼎醫藥首席商務官、大中華區總裁梁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推動商業保險,絕對不僅僅是因為商業競爭,確實是為了改變目前的支付能力問題。有沒有競爭沒關系,但新產品在沒有進入醫保之前首先進入商業保險目錄,我認為這會變成中國未來腫瘤產品上市的新常態。十幾年之前,上市完全是以產品為導向,但現在所有的醫藥企業口號都是以患者為中心,設計為患者服務的系統。”
從商業保險端來看,國內目前賠付體驗依舊不好。據微保總經理兼COO謝邦杰出示的數據顯示,2018年商業健康險保費約5500億,賠款1700億,扣除政府業務僅1200億,僅占患者自費部分的7%。
此次的合作方之一上海鎂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EO張小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保險行業對于醫藥行業的考量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去年和微保合作之后,銀保監會這兩個月出了兩個新的規定,一是修訂新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明確鼓勵保險公司開發醫療保險產品,對新藥品、新醫療器械和新診療方法在醫療服務中的應用支出進行保障。之前從來沒有想象一個健康險要明確提出把創新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療法納入中國商業健康險。第二,最新把團險的這部分做進一步嚴格的規范。但是醫藥公司和保險公司之間依舊有巨大的鴻溝,我們希望在中間架起橋梁。現在多家保險公司慢慢把藥品也變成了健康險的標配。商業保險可能在未來推動中國很多創新藥企商業化的進展,因為醫保不太可能全部包攬,自費又有巨大的壓力,誰可以利用好商業保險的手段,在競爭或者為老百姓服務過程中帶來先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