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醫保 互聯網醫療迎加速度 首診仍待突破
【編者按】
從去年放開處方藥網售,到今年“互聯網+醫保”加速落地,制約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政策壁壘正在逐步消除。2020年,在醫保新政和疫情雙重加持下,互聯網醫療真正進入了爆發期。面對頻出的利好新政,企業是如何看待的?隨著公立互聯網醫院的入場,又會給行業帶來什么影響?互聯網醫療行業未來還有哪些期待突破的地方?
希冀今天的這組報道能帶來一些啟發。
近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方案涉及了多個領域,其中就互聯網醫療方面提出:“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為載體,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
這是國家在政策層面,首次提及互聯網醫療可以首診,并納入醫保。對此,有觀點認為互聯網醫療“禁止首診”這個限制有望迎來突破。4月20日,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巡視員廖新波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他一直在呼吁互聯網醫療首診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文件發布主體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央網信辦,措辭為“探索推進”,主管部委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未參與。從“探索推進”的用詞上看,目前暫不會有具體的政策出臺。
“ 上述兩個部門發文更多的是從產業角度考慮,而在醫療衛生系統截至目前從來沒有提出放開互聯網醫療首診的說法,國家醫保局也從未就此全面跟進。此前,放開了部分互聯網醫療醫保,在疫情特殊背景下,對部分病種等有條件地開放。”一位長期跟蹤互聯網醫療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國家在政策層面,首次提及互聯網醫療可以首診,并納入醫保。視覺中國-
“互聯網醫療+醫保”落地加速
上述方案指出,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為載體,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開展互聯網醫療的醫保結算、支付標準、藥品網售、分級診療、遠程會診、多點執業、家庭醫生、線上生態圈接診等改革試點、實踐探索和應用推廣。
據了解,2019年10月發布的《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中,浙江、河北(雄安新區)、福建、廣東、重慶、四川六地被確定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上述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家發改委與中央網信辦出臺的文件焦點在于互聯網醫療“首診”和“醫保”兩個方面。
目前,互聯網診療的準入管理是由國家衛健委職能部門來負責制定和具體管理,醫保支付情況則是由國家醫保局來進行統籌,二者能否對接打通需要這兩個部門來協同。
3月初,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批準設置互聯網醫院或批準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保障定點醫療機構,按照自愿原則,與統籌地區醫保經辦機構簽訂補充協議后,其為參保人員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復診服務可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
3月6日,重慶市醫保局印發《關于印發〈開展利用“互聯網”實現高血壓糖尿病門診醫保便捷結算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渝醫保發〔2020〕11號),開展常見病、慢性病門診“互聯網+”醫保服務試點。
4月9日,重慶市常見病、慢病門診“互聯網+”醫保服務在渝中區率先實現,選擇重慶市急救中心為定點治療機構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通過市急救中心互聯網醫院申請遠程復診,在線完成診療和藥品費用醫保結算,并享受到藥品配送上門服務。
重慶的“互聯網+”醫保服務也是在落實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上述文件精神才取得的突破。互聯網醫療企業京頤集團董事長李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說,疫情期間,很多地方醫院的門診是不開放的,為了保障非新冠感染病患服務,好多地方突擊發了不少牌照,出現了互聯網醫院扎推上線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非緊急病患、慢性病患者可以在線上進行問診,從而可享受醫保報銷。
此外,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山東、四川、上海、北京、廣東、湖北等多個省市已出臺了相關政策,落地試水互聯網醫療服務接入醫保支付。
互聯網醫療首診仍待突破
對于此次發改委、網信辦發布的文件,有觀點分析認為,國家接連出臺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的相關政策,對于整個行業而言是長期重大利好。醫保作為重要支付方的入場,對持續虧損的互聯網醫療行業意味著盈利拐點或因此提前到來,利好企業發展。
不過,從重慶等地的執行細則來看,納入醫保報銷的主要是“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復診服務”。但“國家主管部門并未放開互聯網醫療首診。”李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說。
2018年9月,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提出,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此后,互聯網醫療與醫保的對接也在不斷推進。2019年8月,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明確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按照線上線下公平的原則配套醫保支付政策,并根據服務特點完善協議管理、結算流程和有關指標。
百洋集團董事長付鋼認為,互聯網醫療必須以實體醫療機構為基礎,不會給輕資產互聯網公司太多機會。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互聯網醫療首診與國家衛健委的政策沖突,首診必須面對面,否則不符合醫理。
不過,在廖新波看來,在現代科學手段下,傳統定式可以突破,如中醫的舌象可以比個人主觀觀察的準確,眼底鏡也可以清晰地傳送在手機和電腦界面,而且克服了醫生個體知識、經驗的誤差。
在長期關注醫療信息化的原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信息化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陳金雄看來,互聯網診療的主要風險點在于醫生身份的認證,不過目前技術已經可以解決,不會成為開展首診的障礙。
“但互聯網診療如何有效采集患者體征并作出診斷確實是一大難題,沒有充分的證據,就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就不能進行有效的治療。面對面條件下,醫生可以望聞問切(中醫)或視觸叩聽(西醫),醫療機構有完備的設備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檢驗。”陳金雄指出。
陳金雄認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互聯網醫療復診和首診沒有太大差別。而如何在線上確保質量和安全,是大家最擔心的內容。一方面,互聯網診療如何確保醫療質量安全的管理和控制,包括藥品質量的管控;另一方面,在出現突發情況病情危急下,缺乏搶救的醫生和設備。“若要放開互聯網醫療首診可以在有一定條件限制范圍內進行,如規定特定病種、特殊患者、特殊系統、特殊地區、特殊場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