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現場檢查風暴凌厲來襲 保薦機構誰最“受傷”
2021年剛踏入2月,就已有24家企業IPO之路生變。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月3日,A股市場已有25家擬IPO企業終止審核或注冊。除3家核準制下企業未披露終止原因外,其余22家注冊制下擬IPO企業均為主動撤回上市申請材料。如從2020年10月開始計算,則僅4個月內已有71家企業IPO之路終止,同期成功發行上市的公司也僅有89家。
在這份“終止”名單的背后,是一場自去年10月以來日漸凌厲的IPO現場檢查風暴。
“IPO現場檢查的力度和頻率都有上升,現在經常出現多家企業同一天撤材料的情況,大多是由現場檢查引起。”有北京地區中小券商投行業務人員稱。
擬IPO企業紛紛撤回上市申報材料,也引來了市場對保薦機構執業質量的關注。
從數據來看,不少頭部券商也紛紛“中招”。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數據發現,2020年10月至今已終止審核的71家公司中,就有8家由國泰君安保薦、7家由招商證券保薦。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等券商也有4家項目被終止。
國君終止項目最多 平安終止比例最大
企業上市之路終止,也意味著保薦機構項目“折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0月至今已終止審核的71家公司中,就有8家由國泰君安保薦、7家由招商證券保薦。緊隨其后,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國金證券、海通證券、國信證券以及民生證券均有4家保薦項目終止。而同為“三中一華”的中金公司和華泰聯合證券,則分別有2單項目遭終止。
記者統計發現,與2020年10月IPO現場檢查趨緊之前擬上市企業的終止情況相比,這份“榜單”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如算上聯合保薦項目,2020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共有4單IPO項目遭終止,排名行業第1。在其之后,則是安信證券與民生證券分別有3單項目終止。招商證券、申萬宏源及中原證券分別有2單,其中招商證券有1單項目為聯合保薦。
可以看出,在現場檢查趨緊之前,國泰君安、國金證券、海通證券、國信證券終止的IPO項目并未排在行業前列。
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終止項目排行前列的國泰君安,其被終止的8個項目中,有5個為科創板項目。這也或與近期科創板IPO趨嚴有關。
不過,盡管部分券商被終止項目的絕對數較大,但從終止比例來看,卻并非最高。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部分頭部券商保薦企業基數大,因此按比例計算存在問題的項目也更多。
從包括輔導備案登記在內的整體數據來看,2020年10月至今,包括已發行項目在內券業“老大哥”中信證券共攬下了152單IPO項目,也成為當期保薦企業家數唯一超過150家的券商。排在之后的中信建投合計保薦了111家企業,國泰君安、華泰聯合、海通證券、民生證券保薦企業家數也均超過了90家。
對比后可以發現,雖然國泰君安共有8單IPO項目終止,但由于其合計保薦的企業家數達到了98家,因此終止企業占總數的比例為8.16%。相比之下,招商證券的比例更高,終止的IPO項目占到12.07%。而中型券商平安證券更是因為總基數較低,終止項目占比達到15.79%。
除此以外,國信證券終止項目占比7.41%、國金證券占比6.35%,其余券商則均低于5%。中信證券更是低至2.63%,其投行項目質量值得肯定。
“在注冊制帶動下,IPO上市資源擴容明顯,券商投行也進入大量招聘、大干快上的狀態,對項目質量的把控可能不如以前。個人猜測在主動撤回材料的IPO項目中,應該也存在因為券商底稿做得不到位,被現場檢查抓住漏洞的情況。”上述資深投行人士稱。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近日上交所已連連發布新規,壓實中介機構責任。
上交所先是要求中介機構在提交企業發行上市申請文件的同時或受理后3個工作日內提交自查表,對科創板發行上市條件的相關問題及常見信息披露和核查問題進行說明。2月3日,上交所又發布了關于保薦業務現場督導的指引,對現場檢查的相關內容進一步制度化、公開化。
僅從科創板市場來看,可以預見的是,中介機構自查將作為防止帶病企業上市的第一道關卡,而現場檢查制度則將在上市委審核的基礎上,對可能存在問題的企業進一步甄別。
現場檢查工作日趨“凌厲”
保薦機構頻繁“中箭”的背后,是2020年10月以來IPO現場檢查的凌厲攻勢所致。
事實上,2020年10月之前,現場檢查工作并沒有如今這么“凌厲”。據Wind統計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僅有30家企業IPO之路被終止,而整個2019年也僅有57家企業終止審查或注冊。而從證監會此前公布2019第二批IPO現場檢查情況來看,證監會共抽查了86家擬IPO企業,當時完成檢查的有84家,其中30家企業撤回了上市申請終止審查,占比35.7%。而在2019年第一批現場檢查過程中,則有9家企業申請撤回申報材料,占比20.4%。
“其實看監管層當時統計的數據,被抽中的企業100%會被檢查出問題,但最后撤材料終止審核的還是少數。現場檢查沒那么可怕,如果被抽中了又把問題解決了,后續審核速度還會加快。但從目前企業的終止情況來看,現場檢查的通過難度無疑提高了。”有北京地區資深券商投行人士稱。
從近期終止審核或注冊的企業來看,多數均已經過了交易所首輪問詢。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多想互動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已通過交易所上市委審核,在提交證監會注冊距離上市僅“臨門一腳”的時刻,撤回了首發上市申請。
“所謂主動撤回,大多數情況都是被監管層發現了問題,遭到勸退。”上述中小券商投行業務人員稱。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檢查這一“利器”更在今年初得到了升級。
1月29日,證監會發布了《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將這一原先停留在窗口指導中的監管手段落在紙面上。隨后,1月31日,證券業協會則公布了首發信息披露質量抽查名單,抽查對象為30日前受理的科創板和創業板公司,其中就包括一些存在爭議的擬上市公司。
除現場檢查趨嚴的因素外,投行人士何南野稱,科創板注冊制實施至今,企業資質確實出現了下滑,后續審核中出現問題被窗口指導撤回或主動撤回的企業會越來越多,終止審核企業增多或成為常態化的現象。
有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場檢查的方式,往往被認為是為了緩解排隊企業過于集中或過多的問題。其實,現場檢查是把好入口關的監管舉措之一,壓嚴壓實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責任、保證呈現一家“真公司”是現場檢查的目的,出現企業撤材料、終止申請只是現場檢查的結果。這些企業多是帶病闖關的,通過各類動態監管措施防止病從口入,是監管的應有之義。“說白了,如果企業自身質量過硬,中介機構把關盡職,再多的現場檢查也不會減少排隊企業數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