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凈”的上海電氣與待解的子公司謎團
一份來自中國證監(jiān)會的立案調查書,讓上海電氣這家老牌國企,再次陷入輿論漩渦。
7月5日晚間,上海電氣發(fā)布公告,稱其收到中國證監(jiān)會對公司的《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gu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guī)定,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
一時之間,各大投資互動平臺“炸開了鍋”,不少投資者充斥著質疑、擔憂情緒——上海電氣因何被立案調查?立案調查后是否會存在“ST”的可能?投資者是否可以提起索賠訴訟?
7月6日,針對上海電氣被立案調查的情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撥打該公司董事會秘書處的電話,未獲接聽。
一位證券維權律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上海電氣被立案調查可能與此前公布的重大風險提示相關,“從4月末發(fā)現(xiàn)子公司應收賬款普遍逾期后,直到5月末才對外披露,這已經不符合上交所發(fā)布的《股票上市規(guī)則》中關于信息披露及時、公平等基本原則。”
今年5月30日,上海電氣發(fā)布重大風險提示公告,其控股子公司上海電氣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通訊公司,上海電氣持股40%)應收賬款普遍逾期,存在大額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的風險。極端情況下,通訊公司可能對上海電氣的歸母凈利潤造成83億元的損失。
該風險一經公示,上海電氣次日股價旋即跌停。截至7月6日,該公司盤中股價最低觸及3.91元/股,創(chuàng)下近七年來的新低。
股票“破凈”卻并非“黃金坑”
在老一代上海人的記憶中,坐落在上海西南方位的閔行區(qū),流傳著“四大金剛”的說法——上海電機廠、上海汽輪機廠、上海鍋爐廠和上海重型機器廠,見證著上海制造業(yè)歷史的成長。后來的“四大金剛”,在20世紀80年代國企改革的浪潮中,成為組建上海電氣的重要資產部分,也奠定了后者在整個國內制造業(yè)領域舉足輕重的地位。
上海電氣是一家大型綜合性高端裝備制造企業(yè),主導產業(yè)聚焦能源裝備、工業(yè)裝備、集成服務三大領域,產品包括火力發(fā)電機組(煤電、氣電)、核電機組、風力發(fā)電設備、輸配電設備、環(huán)保設備、自動化設備、電梯、軌道交通和工業(yè)互聯(lián)網等。截至2021年一季度,上海電氣總資產為3129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權益約699億元。
龐大的資產規(guī)模之下,上海電氣對外投資了上百家子公司。根據啟信寶提供的信息,該公司對外投資企業(yè)共計124家。截至2020年底,上海電氣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期末賬面價值488.94億元。
作為國內裝備制造的巨頭企業(yè),近些年來,上海電氣進入轉型期。上海電氣總裁黃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企業(yè)的轉型可以概括為“三個加快”:加快從傳統(tǒng)能源裝備向清潔能源裝備的轉型升級;加快從傳統(tǒng)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加快從單一制造向制造+服務模式轉型升級。
轉型的效果在業(yè)績層面也得到體現(xiàn)。2018年,上海電氣的營收邁入千億元大關。2020年,該公司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約1372.85億元,同比增長7.67%;實現(xiàn)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7.58億元,同比增長7.34%。
不過,頭頂“千億營收”“千億凈資產”等光環(huán)的上海電氣,近些年來卻陷入估值困境。
7月6日,受立案調查的利空消息影響,上海電氣股價下跌4.8%,并在盤中創(chuàng)下近幾年來的新低。股價持續(xù)低迷之下,該公司股價破凈,即當前股價已經低于其每股凈資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電氣每股凈資產約4.45元。而該公司最新收盤價為3.97元/股,即最新市凈率為0.89。
但在一些投資者看來,破凈并不意味著上海電氣的股價已經砸出了“黃金坑”。最大的不確定性在于,通訊公司最終會給上海電氣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
根據上海電氣此前發(fā)布的公告內容,假設通訊公司出現(xiàn)應收賬款無法收回、存貨無法變現(xiàn)等重大損失,直接影響的是其投資權益。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上海電氣對通訊公司的股東權益賬面值為5.26億元,即影響等值的凈利潤。
令投資者不安的是通訊公司可能造成的另一大風險。上海電氣表示,其向通訊公司提供的股東借款金額合計為77.66億元,均存在重大損失風險。兩大風險損失疊加,上海電氣所稱的“極端情況下,最終可能對公司的歸母凈利潤造成83億元的損失”的說法便由此而來。
83億元的凈利潤損失風險,意味著一旦該可能性出現(xiàn),上海電氣至少需要花兩年時間才能填補這一“窟窿”。
悲觀情緒之下,上海電氣的股價承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該公司的融資事項。
今年3月份,上海電氣發(fā)布2021年度非公開發(fā)行A股股票預案,擬發(fā)行股票15.7億股,募資不超過50億元,用于零碳能源電力技術研發(fā)項目、智慧城市關鍵平臺及系統(tǒng)開發(fā)項目、星云智匯工業(yè)互聯(lián)網平臺升級及創(chuàng)新應用項目等。
但因“可能存在發(fā)行價格低于公司每股凈資產的情形”,上海電氣5月份發(fā)布公告稱,“為維護國有資產權益及避免公司股東權益過度攤薄,經綜合分析,審慎考慮,同意終止公司非公開發(fā)行A股股票事項。”
對子公司支持力度超乎常理
圍繞在通訊公司的待解之謎不少:該公司為何突然爆雷?上海電氣為何借款77億元給這家公司?超乎常理的支持力度下,上海電氣又能從通訊公司身上獲得什么益處?
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撥打通訊公司在國家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登記的聯(lián)系電話,同樣未獲接聽。
信息顯示,通訊公司成立于2015年3月,注冊資金為3億元。該公司共有6個股東,上海電氣、上海星地通通信、鞍山盛華科技、北京富信豐源貿易、上海東駿投資、上海奈攀企業(yè)管理。其中,上海電氣持股40%,為控股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股權穿透后,除上海電氣外,剩下的五個股東背后的持股人均不同程度地交叉。以上海星地通通信為例,該公司由隋田力、鄒荀一持有,持股比例分別為90%、10%。而隋田力的名字又出現(xiàn)在上海奈攀企業(yè)管理的股東名單中。一同出現(xiàn)的股東名字還有王吉財(鞍山盛華科技的股東)、梁山(上海東駿投資的單一股東)、吳寶森(北京富信豐源貿易的股東)以及沈欣(通訊公司的總經理、法定代表人)。
公開信息顯示,隋田力是中國電子工業(yè)科學技術交流中心負責人,具有信息通信應用領域30年工作經驗。其曾參與“十二五”國家重大專項“新一代寬帶通信項目”(專項三)專家組工作,曾榮獲軍隊科技二等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發(fā)現(xiàn),“隋田力”和“上海星地通通信”的名字在2018年兩度闖入資本市場的視線中:一方面,上市公司新宏泰當年計劃18億元高溢價收購的新三板公司海高通信的第一大股東,便是隋田力控制的上海星地通通信;另一方面,另一家上市公司凱樂科技在當年傳出流動性危機的傳聞時,上海星地通通信則是該公司最大的上游供應商之一。
此外,通訊公司的總經理、法定代表人沈欣還出任上海電氣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通信公司)的總經理、法定代表人。從注冊資本到股東結構,通信公司和通訊公司宛若“雙胞胎”。
根據啟信寶提供的信息,通信公司成立于2020年12月21日,注冊資金同樣為3億元。上海電氣持股51%,為最大的股東。另一位股東便是上海星地通通信,持股比例為49%。
事實上,除了圍繞在通訊公司股東的身份疑云有待進一步揭開之外,投資者所關注的是該公司爆雷為何如此突然?
上海電氣在此前發(fā)布的公告中稱,通訊公司主要生產、銷售專網通信產品,采取的銷售模式是由客戶預先支付10%的預付款,其余款項在訂單完成和交付后按約定分期支付。隨著通訊公司業(yè)務發(fā)展,公司對其加大了資金支持。
財務數據顯示,2020年,通訊公司營業(yè)收入29.84億元,凈利潤0.9億元。報告期內,該公司總資產為101.04億元,但應收賬款合計高達86.72億元。
高占比的營收賬款,預示著通訊公司的業(yè)績含金量較低。更令人意外的是,自該公司成立6年以來,上海電氣給其提供的股東借款高達77.66億元。財務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電氣貨幣資金306.23億元。同時,該公司有息債務486.91億元。相較之下,對于一家持股比例僅40%的公司而言,上海電氣的支持力度的確超乎常理。
隨著更多信息浮出水面,經過證監(jiān)會的調查之后,通訊公司身上的一些謎團可望揭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