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質量靠生產,不是靠檢驗——關于服裝質量,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11月13日,記者從上海市工商局發布的近期對網售服裝產品檢測結果獲悉,標稱為雅鹿、NEWLOOK等22批次樣品不合格。
據悉,近期上海市工商局集中組織執法力量對東方購物、百聯E城、飛牛網、Levi’s、PUMA、MICHAEL?KORS、NEW BALANCE、UNDER?ARMOUR等24個網絡平臺銷售的51個品牌83個批次服裝進行了市場檢查和質量抽檢。經檢測,有22個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檢出率為26.5%。
此次抽檢的結果顯示,第三方商戶銷售服裝的不合格檢出率遠高于自營。本次抽檢中自營商品共58個批次,其中有11個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檢出率為19%;抽檢第三方商戶25個批次,有11個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檢出率為44%。其中標稱紐洛克商業上海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NEWLOOK”的針織裙子被檢出纖維含量項目不合格;標稱蘇州雅鹿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雅鹿自由自在”型羽絨服被檢出纖維含量項目不合格。
“質量是生產出來的還是檢驗出來的”這個話題,一直以來成為服裝行業爭論的焦點:生產者說質量是檢驗出來的,劣質產品流入市場是檢驗員沒有把好關;檢驗員說質量是生產出來的,生產者如果不制造不合格品,市場上就沒有劣質產品!
在這一問題上,很多公司都存在著類似以下的錯誤觀點:
1. 容許少數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無可避免的;
2. 品質是品管部門的責任;
3. 只重視產品的檢驗,檢驗人員需要負責解決瑕疵品;
4. 出了問題,都覺得是品質部門的事情。
顯然:生產是主動的,檢驗是被動的。“產品質量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質量管理僅限于質量檢驗,僅能對產品的質量實行事后把關。威廉·戴明的這句質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嚴格按照生產工藝和作業指導書要求進行,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
如果忽略過程控制,只靠檢驗,是不可能保證產品質量的,因為質量檢驗,只能剔除次品和廢品,并不能提高產品質量。也就是說,質量控制的重點決不能放在事后把關,而必須放在制造階段,即生產過程階段。
如何全方位控制產品質量
對此,每一位員工都要認識到:產品的品質不好,產品就沒有市場,產品沒有市場,企業就失去了利潤來源,時間長了,企業就會倒閉,隨之而來的就是員工失業。當然對于公司來說,即使產品市場良好,但也要“居安思危”,把產品品質做得更好,營造更好的企業口碑。俗話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樹立品質的教育意識
伴隨時代的發展,品質管理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需要學習。二十一世紀成功的企業將屬于那些學習成長型企業,加強內部培訓,提高全員工作創新能力,將會使企業欣欣向榮,日新月異。
樹立品質的預防意識
“產品的品質是生產出來的、設計出來,不是靠檢驗出來的,第一時間就要把事情做好。”這不是一句口號,這很好地體現了產品質量的預防性,如果的品質控制不從源頭開始,將很難控制產品的質量。
即使生產中投入大量的檢驗人力去把關,生產時由于沒從源頭去控制而產生的大量次品甚至廢品,產品的成本將大大提高。況且有些產品的質量問題可能無法從后道工序發現并彌補,這更要求我們在第一時間把事情做好,預防品質問題的發生。
樹立品質的程序意識
品質管理是全過程、全公司的,而各個過程之間,全公司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必須是有序的、有效的,要求全體品質管理人員、操作人員嚴格按程序做,如果不按程序工作出錯的機會就會增多,產品的質量也就無法保證。
樹立品質的責任意識
質量問題有80%出于管理層,而只有20%的問題起源于員工,也就是說,管理者可控缺陷約占80%,操作者可控缺陷一般小于20%。
樹立品質的持續完善意識
品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質改善是一個持續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它遵循PDCA模式。
PDCA模式可簡述如下:
P—計劃:根據產品的要求,制定改善計劃;
D—實施:實施計劃;
C—檢查:根據產品要求,對過程和產品進行檢驗;
A—處置:采取措施,以持續改進產品品質。
只有這樣,產品質量才會不斷上升,也只有這樣不斷地提高質量及創新,才會不斷地取勝于市場。
以客戶為中心
一切以客戶為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戶,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產品的消費者。這樣,在工作當中就會自覺地把工作做好,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產品的品質才會有保證,如果在工作中偷工減料,危害的將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事實證明,那些成功的企業正是按照“產品是生產出來的”理念嚴格進行產品生產的,他們嚴把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保證每一個環節的質量不出差錯,一環緊扣一環,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才是合格的好產品,才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據了解,網絡平臺銷售服裝不合格項目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pH值、起球、色牢度、纖維含量、標識標注。與實體店抽檢情況相比,網絡平臺檢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不合格,是近年來實體店罕見的。
服裝常見不合格項目分析
服裝類產品常見不合格項目包括:纖維含量、色牢度、pH值、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1、纖維含量
此項目是服裝產品不合格發現率最高的檢測項目。
原因:是企業在購買原材料時對纖維含量的重視程度不夠,或是有部分企業對標準不了解,導致纖維成分標注不正確。
建議:企業對標準GB/T 29862進行培訓,加強企業中相關人員的專業性。
紡織纖維含量的標識應符合GB/T 29862的規定。如有下列款項之一存在,則判定為纖維含量標識不合格:
● 沒有提供纖維含量標簽;
● 沒有提供纖維含量耐久性標簽;
● 沒有采用纖維的標準名稱;
● 沒有標明產品中應標識的各纖維的具體含量;
● 纖維名稱與產品中所含的纖維不符;
● 纖維含量偏差超出規定的允差范圍;
● 同件產品的不同形式標簽上纖維含量不一致。
2、色牢度
色牢度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產品染色時使用了劣質染料或者染色工藝不當、染色后水洗不充分或者后整理不到位等;生產企業在采購原料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原料驗收措施和驗收監管程序等。
建議生產企業在采購原料過程中采取有效的原料驗收措施,選擇合格供應商。
3、pH值
pH值是反映產品酸堿度的一個指標,由于人體皮膚表面呈弱酸性(健康皮膚的pH值在5.0~5.6之間),服裝產品的pH值過高或過低,均有可能破壞人體酸堿度平衡,引起皮膚過敏或感染,使皮膚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
pH值不合格原因是服裝紡織面料在印染加工后,水洗不充分引起的。建議企業應對產品后處理工藝質量進行嚴格把關。
4、甲醛含量
甲醛含量不合格原因:一是部分企業為節約成本,在服裝的染色或后整理工藝中使用了會釋放甲醛的助劑;二是部分企業在生產環節的質量控制上存在疏漏。
質量管理體系的每一環節,都需要進行質量控制,而這些控制顯然不是質檢部門或質量管理部門能夠完全承擔的,必須由處于最佳位置的人員來實施這些控制。例如,某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發現質量問題很容易,但在檢測中卻很難發現,此時,處于生產作業者顯然比質檢員對質量問題更了解,如果作業者不主動控制質量,僅僅依靠質檢員把關,產品質量就難以從根本上得到保證。
更多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