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次被國際巨頭沽空,安踏將如何反擊
一份突如其來的沽空報告,就像懸在安踏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7月8日上午,國際知名沽空機構渾水公司將目標鎖定了晉江鞋王,在官網發布了安踏體育的沽空報告。
重壓之下,安踏體育在今天午間發布公告,公司股票在港交所短暫停牌。停牌前,安踏體育報每股51.25港元/股,較上一交易日跌7.32%。
“安踏體育秘密控制了其一級經銷商,以提高其利潤率”,渾水公司的做空報告言之鑿鑿,針對的點主要在于:安踏體育秘密控制了27家經銷商,其中至少有25家是一級經銷商。而安踏謊稱是獨立第三方,其分銷商也成了“子公司”。
作為國際知名的沽空機構,渾水一向出手“不凡”。分眾傳媒、輝山乳業都曾慘遭毒手,最終落得清盤退市的下場。
截止記者發稿前,安踏體育官方還未對此發表回復。
最好的業績卻三次沽空
這次被渾水盯上的安踏,本身來頭就不小,從業績表現來看,安踏體育去年還創造了史上最佳成績。
2007年登陸港股的安踏體育,已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了12年。
電商在線記者梳理了近幾年來安踏體育的財報,經歷了2012-2013年的負增長,2014年起,安踏體育實現了持續增長。2014-2017年,安踏體育的總營業額一直穩步上升,從2014年的89.2億到2017年的166.9億,基本保持每年22.5%左右的增速前進。
2018年,安踏體育迎來巨大增幅,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4.4%,達到241億元人民幣,相比國內的李寧、特步也不遑多讓。
但強有力的成績單,并沒有換來資本市場的認可。
從2018年6月以來,安踏體育已經遭到三家不同沽空機構的輪番轟炸。
2018年6月,沽空機構GMT Research曾沽空安踏體育,理由是安踏體育的利潤率“高得難以置信”。
安踏體育隨即強烈否認,但股價并未遭遇明顯影響,反而一路高升。
第二次攻擊發生在今年5月30日,另一家沽空機構“殺人鯨”,在投資論壇上質疑安踏體育的公司治理及旗下FILA(斐樂)品牌收入不透明,預計安踏體育股價會有34%跌幅,建議沽空。
此消息一傳出,安踏體育盤中跳水,一度跌超12%,創下繼去年10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實際上,自2009年收購斐樂以來,安踏體育一直沒有披露過斐樂的具體收入及其他數據,僅披露截至2018年12月31日,安踏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新加坡的斐樂門店數目,共有1652家。
安踏創始人丁世忠曾公開透露稱,2018年斐樂貢獻的流水超過100億元,是為安踏增速貢獻最大的品牌。
安踏體育預計,該公司到2020年所有品牌的平均增長率為15%-20%,而FILA、FILA KIDS和FILA FUSION的平均增長率則預計為超過30%。
“殺人鯨”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認為斐樂在中國內地的收入并不透明。
次日的開盤前夕,安踏體育連發兩則公告,否認這一不實猜測,與此同時還披露關聯方認購新股,占總股本0.59%。
對于這次還擊,市場給予了積極反響,其股價高開逾1.8%,此后漲幅迅速擴大至近6%,收報48.0元/股,漲2.24%。
想做世界的安踏
“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這是安踏創始人丁世忠立下的flag。
而安踏近幾年也確實在用行動證明,自己被定義為小鎮青年的品牌,絕對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目前安踏有9個運動品牌,其中7個都均為海外并購。可以說,安踏一直努力將自己變為國際品牌。
今年1月8日,商務部反壟斷局發布了關于安踏體育與方源資本收購亞瑪芬體育公司股權案,按照要求,并購案參與方市場份額之和必須小于15%,經過收購之后,安踏體育和亞瑪芬體育合計市場份額將達到5-10%。
如此高規格的一次并購案,也讓安踏體育就此確立了國內體育圈“一哥”的霸主地位。
亞瑪芬這家誕生于荷蘭的體育品牌,在全球都有著較高影響力,旗下有薩洛蒙、始祖鳥、威爾勝等13個自有品牌,其中薩洛蒙以生產滑雪產品聞名世界,受到多為奧運冠軍青睞,始祖鳥品牌,更是被稱為戶外“愛馬仕”。
資料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亞瑪芬銷售額達到了6.238億歐元,比2017年同期上漲了40.5%,息稅前利潤是4040萬歐元。
毋庸置疑,安踏集團看上的是亞瑪芬體育背后龐大的消費人群,還有在全球專業體育領域中的地位和公司里的重要資產。
為了收購亞瑪芬,安踏的總交易達到371億元,如此大手筆,換來的則是安踏日益提升的品牌定位和身價。
實際上,在此之前,安踏早已邁開買遍全球的步伐,從2009年收購意大利斐樂開始,2016年買下日本迪森(Descent),2017年又將韓國科隆(Kolon)收入麾下。
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一二線青年喜愛的始祖鳥,還是三四線青年穿的安踏,其實都出自這一家公司。
球鞋起家今卻“跛腳”
如今,安踏已經憑實力超越了李寧的市場份額。2018年財報顯示,李寧實現營收105億元,與安踏的241億元差出整整一倍。
然而市場體量大,卻并不意味著安踏一定跑的快。
財報中細分看安踏體育2018年的三大主要業務營收,鞋類營收86.3億元,同比增長22.5%,服裝營收147.1億元,增長61.4%,配飾營收7.59億元,同比增長44%。
三者一比較,高速增長的安踏體育在鞋類業務上出現了明顯的“跛腳”。
鞋類營收增速不僅遠遠被服裝甩在身后,甚至還不及配飾,明顯拖累了整個集團營收增速的后腿。2018年,鞋類占集團總營收的35.8%,同比快速下滑近7個百分點。
服裝也成了安踏最賺錢的部分。2018年,安踏整體毛利率高達52.6%。而服裝業務的毛利率高達55.3%,同比增長3.3個百分點;至于鞋類業務,毛利率達到了49%,同比增長了2.3個百分點。
要知道,當初安踏體育就是靠著生產運動鞋一步一步慢慢做大的。30多年前,年僅17歲的丁世忠從福建晉江白手起家開始創業,背著600雙運動鞋來北京闖蕩,掘取了人生第一桶金。1991年,安踏(福建)鞋業有限公司成立,安踏品牌才應運而生。
而晉江這個神奇的城市,也同樣誕生了特步、361°、匹克、德爾惠、鴻星爾克…….
不過縱觀其他幾家國產運動品牌上市公司歷年財報,鞋類收入仍然是營收大頭,如此看來安踏似乎是一個異類。
畢竟在體育用品消費領域,鞋服是當之無愧的老大,但鞋類產品卻是衡量一家體育用品公司實力的重要標志。
以世界最大的體育用品公司耐克為例,從產品品類上看,耐克主營的產品分為鞋類、服裝和器材。其中,鞋類占總營收的比例近四年穩定在65%,服裝占總營收的比例約為30%。耐克的研發和設計力量也大多傾注在運動鞋上。
不過,安踏在鞋類產品的營銷上確實下足了功夫。安踏從耐克、阿迪達斯手中搶下湯神,雙方敲定了一紙10年8000萬美元的大合同。
財報中來看,安踏2018年在公司廣告及宣傳開支比率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達12.1%,而2018年研發活動成本比率為5.2%,則較2017年的5.7%,還下滑了0.5%。
也難怪渾水在做空報告中提及,安踏在運營和營銷方面,有很多令人欽佩的地方。
來源:電商在線 作者:楊泥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