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斗:一場運動品牌的追逐戰 李寧與安踏誰能笑到最后?
中國運動服飾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比不斷攀升。據咨詢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運動服飾市場規模突破了400億美元,達到了401億美元,同比增長19.5%;而近十年中國運動服飾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速近10%,高于其他國家。
細看目前中國運動服飾市場呈現出三分局面,安踏、李寧各占一局,361度、特步等其他品牌則占一局。安踏與李寧的勢頭猶如火焰般愈發猛烈,而其他的運動品牌在各自細分領域中尋覓生存機會,能否重拾增勢則各看天命了。那么這里先看下李寧與安踏的發展狀態。
潮年輕:李寧
從衰落中逆勢生長的李寧,這兩年來贏得眾多的話題,潮、時裝周、年輕,每一個話題的背后顯示李寧走出了轉型的困境,逐步摸索出自己走的道路。
2018年2月,李寧借著紐約時裝周天貓中國日上的走秀,時髦、創意、有趣而實用的時尚單品得到年輕人的青睞,更是將胸前“中國李寧”鏗鏘有力地向世界展示中國運動服飾的潮流,也將中國李寧的服飾顏值提升了多個檔次。
今年,李寧走上了紐約時裝周,以“行”為主題的走秀,帶有運動元素的復古風格再次顛覆了人們心中國產運動的形象,將運動潮流帶到了國際時尚的舞臺上,成為時尚弄潮兒們所追捧的潮牌。
在未走上時裝周前,人們對李寧的印象大概只有“體操王子”、奧運會贊助商、產品千篇一律,沒有特別的辨識度,但如今人們對于李寧的認識則是潮、時尚、年輕,也成為了“國潮”的代表品牌。
李寧的成功轉型,不僅聚焦了時尚的視野,業績也迎來強大的突破。
首先是股價,7月22日李寧股價大漲了5.89%至20.5港元,市值達到了473億港元,創下了2008年以來市值新高。從去年在紐約走秀后,李寧名聲大噪,市值持續上升,而在今年6月22日巴黎再次走秀到現在,僅一個多月時間市值增加了100億。
再次是業績,2018年營業收入突破了100億元,增長18.45%至105.11億元人民幣(下同),凈利潤實現7.15億元,同比增長了39%。而2019年上半年財報預告顯示,凈利潤增長約164%至7.09億元。
李寧借著運動服飾的紅利,精準把握到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僅在一年的時間重新喚醒了大眾對品牌的高度關注,業績持續加速增長。但千變萬化的市場及消費者需求多變,李寧如何持續做好“潮”這門生意,還有更多的路要走。
潮技術:安踏
依靠潮抓住年輕人市場的運動品牌還有安踏,但安踏似乎不止于潮。
近日,知名沽空機構渾水公司(Muddy Waters Research)相繼拋出五分報告,分別從營業利潤率、涉嫌內部腐敗欺騙投資者、FILA(斐樂)品牌門店數量、沽空報告回應是“套路”、秘密控制第三方供應商五個方面指出安踏的財務與FILA的財務數據不可靠。
如果說第一份沽空報告能一石激起千層浪,那么后面四份報告對安踏則是“隔靴撓癢”,影響相當小,安踏的股價不跌反升。而其他服裝企業對安踏與渾水的對戰則以“隔岸觀火”的態度觀戰,看客心態冷觀全程,只想知道誰將是最后的贏家。
兩個星期的對峙,安踏股價卻迎來了連續十個交易日的上漲,到7月22日股價一度漲到60.5港元/股,創下歷史新高。連續五份沽空報告,安踏卻意外“堅挺”,為何?
可以說安踏在收購潮牌FILA的助攻下,成為國內第一個進入百億的運動品牌企業,而后躍進了全球運動品牌前三,僅次于耐克與阿迪達斯。
FILA,1972年問世于意大利,呈現出經典、時尚、性感、高品質的品牌形象,2009年安踏從百麗手中接手FILA中國商標權,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安踏將FILA向時尚轉型,把年輕一代作為消費目標,重組銷售渠道及明星代言矩陣,用新形象吸引更多年輕消費群體,成功將FILA打造出集團增速貢獻最大的品牌。
這一點無疑和李寧的轉型有點相像,只不過安踏走得更早且遠,依靠精準把握年輕的消費群體達到業績的提升,但安踏也和李寧不一樣。
如果說FILA是安踏業績核心,那么安踏的主品牌則是技術擔當。
安踏依舊專注于產品的開發,“氫跑”系列跑步產品、“可樂鞋”、彈力膠緩震跑鞋系列等產品融合新的科技技術,也相繼與NASA、漫威、可口可樂等眾多主流IP合作,用跨界玩轉新潮,新技術及新應用滿足消費者對運動裝備的專業化和個性化的需求。
FILA的潮與安踏的技術創新,讓安踏持續在運動市場中的細分領域做引領者,強大國內運動品牌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但有業內人士分析,FILA是安踏收購的品牌,相當于“租借”而來的品牌,業績的持續爆發必將引起主集團的注意,后續效果也不得而知。而FILA的成功與衰落的Kappa相像,主打運動時尚,而缺少技術的支持,難以在運動領域長久生存下去,畢竟服裝行業的時尚都是迭代更新。
結語
李寧成功依靠紐約時裝周刷屏,也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價值,高調的回歸也讓人看到背后的隱患。作為一個運動品牌,專業的運動消費者始終關注著運動服飾的專業性及技術性,如果僅僅依靠著時尚路線來獲得泛體育的受眾,這條路是走不長久的;而安踏在轉型中將潮與技術兩邊抓走上了國內運動領域的頂層,但安踏不斷的收購,欲想通過主業+投資的模式來獲得更大的發展,其實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國際品牌耐克、阿迪達斯一直在運動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且在集中度高的運動行業中擁有專屬的競爭優勢,拋開外界的因素,可以看到耐克與阿迪達斯持續增長不是毫無原因的,兩家運動巨頭產品集合了科技”與“時尚”“兩大元素,保持運動的專業性外還揉合了潮流元素,滿足了消費者對時尚的追求。此外,運動領域的細分市場也得到更多的關注,女性運動與兒童市場都亟待開發,近年來也看到了耐克、阿迪達斯對這兩個領域的重視,不斷加強布局。
雖然李寧與安踏在國內運動市場中的收益遠遠超過了同行業,但想要在激烈競爭的行業中得到更好地發展,則需要下狠功夫了。作者:覃金妹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