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hanel到LV 奢侈品又掀漲價潮
國際奢侈品牌再次掀起漲價潮。日前,記者獲悉,法國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LV)將旗下大部分產品的價格上調了5%左右。而在不久前,Chanel也調整了部分產品價格,上漲幅度約為10%。高級時裝設計師、意大利國際時裝周專家評委品牌顧問柴利表示,高端奢侈品的價格自去年開始持續穩步增長,漲價已經成為行業例行規則,但此次漲價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需求量的增長。
LV漲價5%左右
記者從LV官網發現,旗下部分產品已經漲價。其中,Bumbag從11100元漲價至12100元,漲幅約為9%;palm springs從14000元漲價至14600元,漲幅約為4%;speedy25從10900元漲價至11800元,漲幅約為8%。
對與漲價的原因,記者致電LV官方客服得知,此次漲價是官方例行調整,每款價格漲幅均不一樣。此外,該客服還表示,臨近年底,建議消費者對意向產品盡早購買,很多產品在年底往往會出現斷貨。
不止在中國地區價格出現變動之外,LV在韓國的價格也于近日普遍上漲。公開報道顯示,全球各大箱包、名表和珠寶等奢侈品牌紛紛上調旗下產品在韓國市場的售價,其中LV將旗下多款人氣箱包產品在韓國的售價上調4%-7%,這也是LV在韓國的第二次漲價。今年4月,LV將部分產品價格平均上調3%。而在2018年,LV在韓國曾三次漲價。
對于奢侈品牌而言,先降后漲、平衡國際價格是慣用的調價方式。據了解,今年3月左右,為響應增值稅減讓政策,LV和Gucci等奢侈品牌在國內相繼降價。其中,LV已于3月底下調了中國官網的產品價格,降幅約為3%。記者發現,即便有3%的降幅,手袋在中國的官方售價依然高出歐洲官方價格和代購渠道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奢侈品全球價格一體化已成趨勢,品牌希望實現全球價格一致,縮小國內外價差,從而促進消費回流。
國際品牌普漲
LV不是帶頭漲價的品牌。10月31日起,Chanel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價格調整,調整幅度視具體產品而定。以一款中號Chanel經典羊皮翻蓋鏈條包為例,價格調整后售價37000元,此前售價約為33000余元,漲價幅度近4000元。Chanel全球調整后的價格與官方售價幾乎持平,代購優勢已不明顯。
對于Chanel漲價的原因,Chanel國貿店銷售人員表示,不僅是Chanel,奢侈品每年都會調價。這主要是根據貨品的原材料上漲及人工成本的上調,同時,由于近期國際匯率的波動,所以影響了Chanel調價。同時,上述銷售人員表示,調價的另一大主要原因是全球價格普遍調整,Chanel需要協調全球各地價格統一,在全球其他門店調整之后,中國市場才進行了價格調整,與國際價格同步。
除了高端奢侈品,輕奢品牌也開始漲價。前不久,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北京多家Coach門店發現,除新款外的大部分箱包及服裝漲幅10%左右,店內幾乎沒有4000元以下商品。此次Coach漲價的為中國內地門店。天貓旗艦店客服表示,旗艦店內的商品以內地統一零售價格出售,由于原材料漲價,全球貨幣匯率變化等因素影響,Coach部分商品進行了調價,這樣消費者購買的商品也會更保值。
人工費用、物流、開店等費用的提升,是奢侈品的普遍解釋。奢侈品領域專家、要客研究院院長周婷認為,奢侈品每年的漲價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例行漲價以營造保值印象;二是原材料價格及匯率的變化增加了產品成本;在全球價格一體化的趨勢下,其實品牌的漲價策略在提升品牌價值上的意義并不大。
需求掛鉤漲幅
“隨著奢侈品客群的逐漸增多,需求量也隨之增長,這也是奢侈品牌保值、增值及漲價的基礎。若是沒有強大的需求量,品牌則會根據大數據的表現適度下調價格或保持價格平穩。”除了原材料、人工、店鋪成本的上漲之外,柴利還給出了另外的原因。
基于龐大的需求,中國市場如今已經成了奢侈品的紅利收割地。根據麥肯錫中國發布的《2019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在境內外的奢侈品消費額達到7700億元人民幣,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1/3,消費奢侈品的家庭平均每戶支出近8萬元購買奢侈品。
此外,以“80后”和“90后”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分別占到奢侈品買家總量的43%和28%,分別貢獻了中國奢侈品總消費的56%和23%。在人均支出方面,“80后”奢侈品消費者每年花費4.1萬元購買奢侈品,“90后”奢侈品消費者為每年2.5萬元。
柴利表示,每個品牌的大數據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漲價幅度也不一樣,一般幅度在原價基礎的5%左右屬于正常現象。不過,奢侈品牌的漲價并不會影響消費者是否繼續購買,因為奢侈品的客群很少會計算價格,更多的是關注品牌的產品價值和內涵。
同樣,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張夢霞對記者表示,品牌調價一定是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上,各大品牌目前利用社交媒體做市場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它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是與銷售掛鉤的。若是通過一定的大數據得出固定客群可以接受漲價風險,這一動作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王曉然 劉卓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