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原料又逆勢上漲,紡織人要提前計劃秋冬訂單?
近日,棉花網在杭州蕭山調研幾家化纖廠。其中一家以渦流紡為主的廠家,在3月份開工后,遇到部分訂單的退單和毀約后,馬上預感到行情不妙,在4月初就關閉了一半的產能,屬于當地降產能較早的企業,因而當下成品的庫存較少,產銷基本平衡,所以現金流相對充裕。
另一家化纖廠家目前仍然全開的狀態,每月的紗線產量是650噸左右,目前的產銷率只有一半,剩下的一半只能留作庫存,因而該廠的成品庫存目前遠遠高于去年同期。總的來說當地的化纖工廠開工率平均在50%-60%之間,下游染整工廠的平均開工率也在60%左右。疫情導致出口訂單大幅減少,對整個產業形成較大沖擊,已經有工廠零星關停或者破產倒閉的情況出現。但總體產能仍然嚴重供過于求,因而互相拼價競爭白熱化,各個工廠都是沒有利潤甚至略有虧損的情況在走貨。
從整個產業鏈上來看,原料端占據盈利高點,因為原料企業較為集中,幾家大型石化企業幾乎在業內形成壟斷,價格較為統一。近日原油大幅反彈,因而滌綸短纖的價格也跟隨上漲,一周內上漲了100元/噸,下游也只能無奈接受,議價權很低。而且下游紗線無法跟隨漲價,只希望能盡量多出些貨減少庫存壓力。
但是當前紡織外貿仍然處于滯停狀態,根據企業的反饋,有90%的企業依舊沒有接到外貿單,整個出口貿易處于停滯中。據了解,只有少部分企業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而停止外發訂單,即使沒停止,但訂單量下滑厲害,原來訂單量多則幾十萬件,少則幾萬件,而現在幾乎都在幾千件左右,就連上萬件都算是大訂單了。
外貿今年不容易,那就轉內貿唄~~這讓原本空間有限的內貿今年變得更加“擁擠”,競爭壓力加劇,利潤持續收縮。據新浪財經報道,每天大約有700家外貿轉內貿。這數據是有多可怕…
一家做內貿的老板說:“現在基本沒有火熱的產品,只要出來一兩個火熱的產品,大家就一窩蜂去做,十天半個月的熱度就下來了”。就像之前的口罩、頭盔等等…任何一類訂單出現都會被市場迅速消化,還來不及發酵增長,甚至有不少企業在透支未來秋冬訂單,提前生產,來維持現在的空擋。
“我們公司都是做一些真絲、人絲、醋酸等稍微高端一點的面料,而且基本都是外貿出口,出口國主要是美國。往年我們一年銷售額可以做到一億元人民幣以上,但是今年因為肺炎疫情嚴重,美國又是重災區,我們訂單下降了超過90%,”一位貿易商負責人說道。并且他們公司人員較多,企業生產成本也較高,而現在的營業額是很難保證正常的生產運營的,他們目前完全是在硬撐,至于還能撐多久,所有人都沒什么信心。
訂單減少幅度如此之大,企業必然不可避免的處于虧損狀態了。當然這種狀態中的企業不止他們,并且數量還不在少數,尤其是專做外貿,或者外貿占比過大的紡織企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分析,近兩年來我們紡織行業每個月虧損企業數量相對比較穩定,大致在3000家左右。但是今年虧損紡企數量迅速翻漲,2月、3月一度達到了6500家左右,雖然4月虧損數量稍有減少,可是依然沒有回歸正常的數量。
虧損似乎是當下我們紡織行業難以逃避的一個問題,如何逃避虧損或者減少虧損已經是所有紡織企業目前的頭等大事。
據悉,有部分紡織企業在價格低點,適當儲備紗線、坯布,以待后期市場好轉。他們認為在疫情明顯好轉之后可以迅速出手,擴大他們的利潤空間,從而彌補之前的一些損失,但是其中的風險也較難把握。
此次紡織淡季有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持續時間過長,并且還無好轉的跡象。對紡織企業來說兩三個月的高負荷生產備貨,大部分企業都是能夠接受的,可要是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處于這種狀態就有點吃力了。于是不少的紡織企業開始調整策略,由以往等待客戶下單,轉變成向客戶推銷,尤其是常年在做的老客戶。
訂單數量暴跌、大范圍虧損運行的情況,不少紡織企業都遇到了,并且還將隨著疫情繼續發酵。在歐美經濟復蘇之前,外貿訂單很難滿足所有紡織人的需求。尤其是近期紡織市場再度轉淡,雖然眼下已經是夏天,但紡織人即將經歷最刺骨的“寒冬”。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