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出版社出版新書《云裳華儀》 展現京繡技藝及中式傳統服裝之美
7月13日,觀眾在發布會現場觀賞清代傳統服裝等藏品。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由故宮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新書《云裳華儀——畢紅清代服裝藏珍暨原創作品集》與公眾見面。該書選取古典美衣收藏家畢紅珍藏的清代宮廷服裝60余件、京繡紋樣110余幅,通過精美的圖片和相關研究文章,從我國傳統服裝的樣式設計、面料襯料、色彩搭配、刺繡紋樣、線色針法、制作工藝、文化內涵等方面入手,集中展現京繡技藝及中式傳統服裝之美。
來自故宮博物院、我國工藝美術、服裝服飾設計、非遺傳承與保護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非遺京繡藝術、傳統服裝保護傳承、中式服裝設計與創新發展等方面的話題展開研討,探索京繡藝術的未來與發展,傳統織繡技藝與中式服裝的融合與創新之路。
7月13日,觀眾在發布會現場觀賞清代傳統服裝等藏品。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著名藝術設計家、教育家常沙娜在發布會上說:“今天,眾多工美界同行歡聚一堂,我很高興。畢紅多年來熱心地收藏傳統服裝、繡品,并進行專項研究,讓我們看到了年青一代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為工美藝術更好地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談及新出版的《云裳華儀——畢紅清代服裝藏珍暨原創作品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唐克美說,這本書從形態、工藝到紋樣特色,直觀真切地呈現了京繡的樣貌,精致華美,過目難忘,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業界研究京繡及傳統服裝提供了寶貴的傳承資料,給出了有據可查的傳統定位和發展的方向。正是有畢紅這樣的一群人,出于對傳統服裝的熱愛,沉浸于中式之美的追求,經過多年來的努力付出,讓京繡繼續傳承,為我國的傳統服裝服飾發展增光添彩。
為新書作序的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苑洪琪是宮廷及傳統服裝服飾研究領域著名專家。苑洪琪說,我國的傳統服裝是紡織、印染和服飾文化的綜合載體,是民族文化瑰寶。散落在民間的古代服裝,更需要搶救、整理和收藏。畢紅先人一步,于20多年前著手收藏古老服裝,由喜歡上升為責任,收藏保護服裝服飾文化遺產并使之傳承發展,使文化成果能夠代代相傳,體現了弘揚服裝文化使者的責任和擔當。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李節表示,欣賞畢紅收藏和設計創作的服裝,有強烈的“震撼”之感。作為工藝美術大師,畢紅在追求藝術、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付出了大量心血。她對京繡技藝的熱愛鼓舞人心,讓京繡創新發展之路更加堅定。
北京工美集團董事長魏連偉表示,《云裳華儀》書中展現的京繡技藝和傳統服裝之美令人印象深刻。畢紅以中國人、中國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設計制作中國衣,多年來在收藏、保護、研究傳統服裝及傳承京繡技藝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宮廷部主任嚴勇說,畢紅在多年來收藏傳統服裝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傳承、創新,將優秀的傳統技藝“活化”,設計出更貼近人們現代生活的服裝,在傳承中展現中國文化自信,對于美化人們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很有意義。
7月13日,專家學者在活動現場研討。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在絲路云裳傳統衣韻文化論壇上,畢紅一身古典美衣,向現場嘉賓分享了她從事清代宮廷服裝收藏、傳承京繡技藝,設計中式服裝的心路歷程。
畢紅現為北京工美大師、北京“京工巧匠”,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青年導師,北京服裝學院客座教授。畢紅師從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泰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黃能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蔣雪英。畢紅自1997年開始古典美衣收藏以來,足跡遍及大江南北,20多年間,她專注于清代宮廷服裝以及繡品的收藏與研究,受到業界的高度關注。一方面,她收藏了近千件館藏級清代宮廷及名門望族的服裝;另一方面,她帶領團隊,不斷致力于京繡及傳統織繡工藝的傳承與發揚。為研究京繡技藝,畢紅將清代宮廷造辦處承辦制衣的流程以及特點整理出來,通過一針一針拆解收藏的氅衣、魚鱗百褶裙、馬面裙等研習古法技工,掌握了“繡、緄、鑲、擠、縫、盤扣”等京繡相關傳統服裝的制作技藝。
“中國傳統服裝特別重視人、服裝、自然、環境的整體和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畢紅說,“其中蘊含著深邃的哲學內涵、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傳遞著意蘊悠長、讓人回味無窮的中國文化之美。收藏古典美衣的目的是學習、研究古人制衣的精髓,學習之后把這些精妙之處傳承下來,將服裝的收藏、實用與審美文化融于一體,設計出適合時代發展的中式美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多年來的研究與積累,畢紅率領團隊運用“原創設計+獨特古法手工”,開始原創服裝設計之路,設計制作出大量融合傳統美學要素的中式服裝,其作品在工美領域大賽中連獲大獎,出品的高定服裝受到國內外客戶的高度認可,為京繡等傳統織繡工藝的傳承、發展和創新貢獻力量。
7月13日,著名古典美衣收藏家畢紅在為嘉賓介紹其收藏的清代宮廷服裝。
7月13日,著名古典美衣收藏家畢紅在發布會現場為讀者簽名。
7月13日,著名藝術設計家、教育家常沙娜(左)在活動現場致辭。
(來源:新華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