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歐盟提出對碳關稅制度實施對中國紡織業如何應對

[綠色低碳環保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關注,全球主要經濟體相繼建立碳中和目標,中國也制定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
此外,歐美發達國家借低碳經濟之名而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令國際貿易環境惡化,迫使中國出口企業不得不加快轉型。
全球減排問題影響的不僅是企業自身的運營,而是將令全球商業環境與市場競爭格局發生巨大變革,產業供應鏈及貿易流或都將受到影響。
國內紡織行業企業數量較多,市場進入門檻低,行業集中度較低,以中小企業為主體,行業處于技術含量偏低、能耗偏高的產業發展狀態。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1年7月,歐盟提出了一攬子環保提案,對碳關稅制度實施有了明確的規定。根據提案內容,歐盟計劃從2023年起實施碳關稅,于2026年起正式對歐盟進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關稅,屆時歐盟將對從碳排放寬松國家和地區進口的鋼鐵、水泥、鋁和化肥等商品額外加征碳關稅。
此外,目前,歐美日韓等國家相繼實施碳標簽制度,碳標簽是一種環境標識,即:把貿易商品在生命周期內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碳足跡)用量化指數標識出來,以標簽形式告知消費者此貿易品的碳排放量。碳標簽一旦普遍實施,可能被發達經濟體用來設置新的技術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國際出口門檻也在不斷提高,如紡服產業里,有BCI認證,也有OKEO、GRS、RWS、有機棉等認證,若不能為那些國外品牌提供這其中的某些證書,我國出口的貨物就不被接受,從而大大加大國內紡織品出口的難度。
可見,不光是碳關稅實施帶來的出口成本提高,進而將大大削弱國內紡織產品出口競爭力,同時碳標簽及那些正在實施的各種認證帶來的貿易壁壘將直接令中低端高碳產品出口受阻。
紡織行業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紡紗和織布,印染工序,對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直接能源資源依賴性高,其中能源消耗以電力為主,約占80%,2018年紡織業能 耗總量為 1.056 7×108 t標準煤 ,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 1.1%;排放以上漿和染紗工序產生的廢污染液為主。
2019年,我國紡織業小型企業共1.58萬家,約占紡織行業企業數量的87.8%, 但營收僅占全行業總產出的45.8%, 能耗卻占行業總能耗一半以上。行業整體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環節,高端產品占比量還不大,目前國內廢舊紡織品回收率不足10%。行業競爭激烈、利潤薄弱,大多數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的環保意識缺乏。
國內已定下了明確的“雙碳”戰略目標――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時間緊、任務重,“十四五” (2021-2025年)成為碳達峰的關鍵期,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攻堅期。而國內工業是碳排放的重要領域,約占70%,其中紡織服裝行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是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中國紡織工業能耗約占中國工業總能耗的4%左右, 紡織工業水耗約占中國工業總水耗的8. 6%, 而廢水的排放量約占中國工業總廢水排放量的9. 9%。“雙碳”目標下,國內紡織業面臨減排壓力較大。
在2021年7月發布的《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十四五”發展目標中,要求綠色發展水平達到新高度。“十四五”末,紡織行業用能結構進一步優化,能源和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降低13.5%和18%,印染行業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綠色纖維(包括生物基、循環再利用和原液著色化學纖維)產量年均增長10%以上,循環再利用纖維年加工量占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達15%。
紡織企業應對措施:
(1)從原材料、研發、制造、產品、銷售全面實施綠色轉型。
(2)加強生產的精細化管理。
(3)數字化提升生產效率,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
(4)積極創新,推動研發自主品牌和設計模型,推動產業鏈向高端發展。
(5)注重產品的回收利用。
(6)建立和推廣自己的低碳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搶奪低碳準則方面的話語權。
紡織企業轉型升級的壓力緊迫,綠色低碳經濟趨勢下,國內紡織業結構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新型生產技術,不斷改良生產工藝設備,在競爭中提升產品質量和環保水平,倒逼產業升級和產品升級,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靠近,才能突破重圍、立于不敗之地。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