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目的是什么
日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出臺,提出我國將從基礎制度建設、市場設施建設等方面打造全國統一的大市場。
強化國內市場建設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市場高水平開放。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兩個循環”是一個整體。更加聚焦國內市場建設,并不意味著不重視市場開放甚至要關起門來搞內循環。恰恰相反,“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十二字方針表明,高標準國內市場建設是在為高水平市場開放夯實基礎。
為什么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所謂“全國統一大市場”,通俗解釋就是商品(包括貨物和服務)和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力、技術、數據等)在全國各地區之間實現自由的、無障礙的流通,從而資源能夠流動到最有效率的區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也是發展的資源。市場是連接供給和需求的橋梁,是企業競爭博弈的空間,是產品和服務變現的“最驚險一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培育本土世界一流企業,吸引全球優勢要素資源,提升我國市場國際話語權。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培育本土世界一流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一是企業生存需要市場。有市場,產品和服務才有銷路,企業才能活下去,老百姓才有穩定的就業和收入。
二是企業發展需要市場。統一大市場才能支撐產品適銷對路企業的產能持續擴張,支持企業做大做強;統一大市場才能為企業研發創新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和龐大需求,支撐其技術迅速迭代更新,支持企業做強做優。
因此,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支持我國各類市場主體做強做優做大,培育本土世界一流企業,增強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可以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和優勢企業來華創業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市場規則制定的話語權,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種市場。全球市場互聯互通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一方面我國市場規模巨大,可以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內生動力,世界需要中國。另一方面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已深度介入國際分工,未來中國將進一步融入世界,并從過去的擴大市場開放領域向更深層次的制度型開放轉變。因此,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在促進國內市場高水平開放過程中,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市場規則制定的話語權,為本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獲得先手棋,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種市場。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癥結在哪里?
國內市場大而不強,還有巨大潛力可挖。但同時,由于市場壁壘和不正當競爭等問題依然存在,導致國內市場不統一、大而不強。
市場壁壘和貿易保護主義造成市場分割。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在國內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居民就業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競爭關系,在地方產業發展規劃、招商引資等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會存在重復建設、過度競爭,導致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交易平臺發展壯大,可以破除區域壁壘聯通全國的同類線上交易平臺由于競爭演變出新形式的市場壁壘,平臺之間“互建高墻”不能互聯互通,市場壁壘從過去的橫向區域壁壘演變成縱向的平臺壁壘。
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導致市場競爭失序。一方面,存在政府行為導致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如不同企業在獲取要素資源方面存在差別,政府給予部分企業排他性的生產經營某種產品和服務的特許權等。另一方面,存在企業行為導致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如大量存在的自然壟斷企業,大型交易平臺形成的行業市場壟斷和數據要素壟斷,以及無論是區域市場還是線上交易平臺都依然存在的假冒偽劣和以次充好等侵權行為。
立破并舉,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制度建設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統一市場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重要的基礎設施等“硬件”不斷完善。此次《意見》更多是側重設施的高標準聯通,提出要建設現代流通網絡、完善市場信息交互渠道、推動交易平臺優化升級。相比而言,我國統一市場建設在制度規則等“軟件”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不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為此,《意見》從制度建設著眼,堅持立破并舉,就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打通制度堵點部署了一系列重點任務。
在“立”的方面,《意見》明確指出“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提出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健全統一規范的涉產權糾紛案件執法司法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制定全國通用性資格清單,統一規范評價程序及管理辦法,提升全國互通互認互用效力等。
《意見》還強調“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提出健全統一市場監管規則,增強市場監管制度和政策的穩定性、可預期性,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強化統一市場監管執法,推進維護統一市場綜合執法能力建設,探索在有關行業領域依法建立授權委托監管執法方式,鼓勵跨行政區域按規定聯合發布統一監管政策法規及標準規范。
在“破”的方面,《意見》突出“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提出著力強化反壟斷,穩步推進自然壟斷行業改革;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整治網絡黑灰產業鏈條;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全面清理歧視外資企業、外地企業等各類優惠政策;清理廢除妨礙依法平等準入和退出以及招標采購領域違反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做法。
六問“統一大市場”,你關心的都在這兒!
No.1《意見》的提出涉及了哪些問題?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章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經歷了長期探索,但在實際過程中,我們發現市場作用的發揮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比如空間規模、交易方式、競爭制度等,培育和發展市場制度成為重要內容,即為了不斷提升和完善市場功能,必須從制度安排走向安排制度。
《意見》提出“統一大市場”的概念,重點聚焦在豐富市場內涵、優化市場服務、提高市場支撐等方面,力圖通過打造統一、高效、優質的市場體系,把擴大內需、循環暢通、提檔升級等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未來目標。這些目標的提出不僅是市場實踐的需要,也是市場發展的前提。受到新冠疫情沖擊和國內外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目前的市場體系已經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甚至市場本身的問題已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阻礙。長期以來,我們總把市場認為是一種自然形成的東西,實際上市場本身也需要建設、需要調節、需要深化和不斷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質量引領,需要一個更高水準的市場條件來保障,這就涉及“破和立”的問題。
No.2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注意什么?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建設“統一大市場”要明確“三個關系”。首先是大市場和強市場的關系。我們的市場很大,但大而不強。主要表現在資源的配置偏不足;資金周轉速度不夠快;還存在地方保護主義,一些地方市場還是小而全的自我循環。
其次是大市場和各省市地區小市場的關系,即統一大市場的“統一性”與區域性的關系。《意見》明確,統一大市場的統一,并非整齊劃一,而是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另外還有統一大市場和雙循環暢通的關系。要把國內大市場在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發揮出來,用足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讓需求更好地引領優化供給,讓供給更好地服務擴大需求。
No.3當下反映出的物流問題,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過程中會否得到破解?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政研室副主任劉功潤:雖然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并不是專門針對疫情沖擊而出臺的,但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下,市場上存在的制度規則不統一、要素資源流動不暢通、地方保護盛行等問題更為顯現。特別是有些地方打著“內循環”旗號搞地區經濟,甚至以防疫為由設置壁壘、限制物流,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背道而馳。
得供應鏈者得天下。應該大力支持兼具數字化與實體供應鏈運營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疏”勝于“堵”。按照邏輯推論,即便受疫情影響,如果所有物流環節都能實現無縫對接,通過系統化的閉環管理,還是能夠做到“暢”其流的。當然,這里極大考驗管理者的水平,尤其還取決于各割裂條塊環節之間的系統兼容性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建立破除局部利益壁壘、盤活要素資源的統一大市場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形成協同效應”是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題中要義,也恰是物流困局的破解之道。
No.4不搞自我小循環和促進區域一體化矛盾嗎?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意見》提出,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同時提到,“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這兩者看似矛盾,但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全國統一大市場并不意味著“一刀切”。各地情況不同,從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有利于生產要素的有效集聚、效率的提高。
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經濟總是在打破舊平衡、建立新平衡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全國范圍內發展的不平衡,確實是永恒的“矛盾”。以長三角地區為例,上海為中心的三省一市,產業集聚、生產要素的協同能力都比較強,產業鏈的配套能力是在市場競爭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同時不能低估的是,產業的集聚會帶動周邊產生外溢和輻射效應,對此應有整體協調。從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五大戰略來看,不光有京津冀、長三角,還有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以及黃河流域生態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各地因地制宜。長三角地區中,上海的中心地位是歷史因素和國家政策扶持的共同結果,同時要注意到,上海周邊的衛星城市也發展得各有特色。
“全國統一大市場”不能直接與平均主義畫上等號。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一方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一體化,另一方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更大范圍內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對實現高質量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而言至關重要。
No.5全國統一大市場和計劃經濟有什么區別?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高效規范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國的政策具有統一性、規則具有一致性、執行具有協同性,這種市場能夠以社會福利最大化有效配置資源。公平競爭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非壟斷性、公平交易特性和作用的競爭場所和競爭機制。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存在各種人為的、制度化的封鎖和封閉現象,不僅國內各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不存在制度性的進入和退出壁壘,而且也向外國實行對等的相互開放的政策,資源要素商品可以實現順暢的低成本流動。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是指建設任何經濟事務都由中央統一決策的大市場,這樣就演化為新計劃經濟體制了。而是要按照中央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目標的要求,理解為以價格機制為基礎統一協調和決定資源配置的大市場,這是最重要而且最基本理解。
No.6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否會因區域差異而有所不同?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李瑞琴:實現商品和要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無障礙流通,就是要降低或取消由于自然因素、技術因素和制度因素帶來的阻礙資源跨地區流動的障礙。
《意見》中提到的“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等,就是要通過增加交通運輸、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提高市場交易效率,進而降低自然性市場分割和技術性市場分割;而“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等,是要通過消除地方保護、優化制度設計減少制度性市場分割。
信息來源:南方都市報、國家發改委、瀟湘晨報、新京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