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lio Oiticica:這是人人都能參與藝術創造的時代
20世紀巴西先鋒藝術代表Hélio Oiticica的中國首次個人展覽《HO in Motion》日前在里森畫廊上??臻g展出,展覽將持續到10月30日。
Hélio Oiticica(1937-1980)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深刻地影響了當代藝術的發展,成為了一代藝術家創造力和話語權的杰出代表,也是互動藝術的先行者。Hélio的早期作品以幾何繪畫和素描為主,但很快他便開始探索建筑裝置、電影、寫作、雕塑和大型沉浸式環境藝術。通過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他始終聚焦于“動態運動”的研究,并且嘗試與傳統意義上藝術的邊界展開對抗,不斷地挑戰傳統概念中“藝術”與“觀眾”之間互為獨立分離的關系。
不完美的方塊
Hélio出生在巴西的一個上層知識分子家庭里,他的父親是一位攝影師兼工程師。1954年,隨著父親工作地點的調動,他從美國華盛頓搬回到家鄉里約熱內盧,和弟弟César一起在里約熱內盧現代藝術博物館跟隨新具體主義藝術家Ivan Serpa學習藝術。他的老師主張,藝術創作是一種獲得思想解放體驗的方式。從師一年后,不到20歲的Hélio開始在硬紙板上畫抽象的水粉畫,并于同年加入了老師Ivan領導的藝術家團體Grupo Frente。這個團體在當時深受歐洲幾何抽象的影響,作為核心成員的Hélio也成為了當時里約當代藝術界最活躍的人物之一。
Hélio中國首展的第一部分呈現的正是1957年至1958年他在里約熱內盧生活和工作期間創作的Metaesquema系列。盡管整個系列都是靜態的紙板繪畫作品,但觀察畫面中對比度強烈的幾何抽象大色塊,卻又讓人十分驚異——這些看似規整的方塊猶如被注入了特殊的能量,彼此間在互相輕顫、擁擠、沖擊,原本靜止的畫面瞬間充滿了張力和動感。通過大量而激進地運用幾何圖形和鮮艷強烈的色彩,Hélio打破了當時流行的歐洲建構主義藝術極簡線條的桎梏,同時也為自己的作品加上了極具個性的先鋒派音樂節奏和巴西本土詩歌的韻律與浪漫。
跟馬列維奇式的完美方塊不同,欣賞Metaesquema系列猶如在窺視一個個原子內的微觀世界。每個幾何元素在彼此留白的空隙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二維的平面陡然生出了猶如在空間中的動態感。藝術史學家Roberto Conduru在其撰寫的文章《Hélio Oiticica: 蔓延的藝術足跡》中評論表示:“每件來自Metaesquemas系列的作品都是一個微觀世界,其動能來自形狀所組成的內核——它們彼此間展開互動,并與它們所創造的空間互動。激活邊緣是為了質疑藝術的起點和終點,這也是Hélio在其作品中一直以來探求的問題?!贝送?,他還指出:“嚴格說來,Metaesquema沒有底部、頂部或邊緣之分,而且可以被任意旋轉。通過放寬西方傳統視覺結構中的層次劃分,破除了藝術品是現實的寫照及外界物體的想法?!?/p>
《HO in Motion》展覽現場。里森畫廊上??臻g
在貧民窟起舞的先鋒藝術家
正如Metaesquema系列既不完全是繪畫也不完全是素描,本次展覽中呈現的第二件重要作品《Relevos Espaciais》也同時超越了畫布和雕塑的范疇。在里森畫廊上??臻g的中央,凌空垂懸著一件看似靜止的亮黃色的裝置藝術品。當觀眾圍繞著作品走動,觀察視線的改變帶來了作品在形狀和色彩上的動態變化。高飽和度的顏色讓其極具存在感,仿佛是一件脫胎于Metaesquema系列的抽象平面圖形憑空獲得了體積,躍然空中。
從1960年開始,隨著Hélio駕馭貌似簡單的幾何構圖的能力更為爐火純青,他開始逐漸遠離平面繪畫,并嘗試創作了數個全新的作品,包括《Revelos Espaciais》《Núcleos》及《Penetráveis》。盡管前兩者系列作品依舊具備二維空間的特質,但已經很大程度上體現了Hélio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藝術審美轉型——完整的藝術品需要觀眾的參與才能激活,而最后一個系列作品是他首個嚴格意義上的參與性作品。
Hélio成長在衣食無虞的知識分子家庭,但最終激發了他最具活力的創作靈感的,卻是巴西那片糅雜了貧窮、混亂、熙攘環境的貧民窟。1964年開始,他跨越種族和階級去研究巴西貧民窟文化,并參加那里的桑巴舞學校。在貧民窟中,他與許多貧窮、不識字的巴西黑人打交道,并意外找到了他想要的“周圍空間色彩表現”的原材料,開始創作了可穿戴作品系列Parangolés。這些作品大多是織物、塑料、毯墊和繩子糅雜而成的披肩和斗篷,帶有旗幟圖案和文字口號,以此表現高雅和低俗元素的融合。而整件藝術品的完成依然需要由舞者將其穿戴在身上并舞動起來,賦予作品生命和能量。1965年,當Hélio試圖與身穿這件斗篷披肩作品的曼蓋拉舞者一起在里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表演時,他們竟然被拒絕進場。最后他們把表演轉移到博物館外的空曠廣場上,以此來揭露巴西社會的種族主義和不平等現象。
本次展覽的最后一件作品,是Hélio在1979年與巴西電影制片人Ivan Cardoso合作拍攝的影片《Helioframes》。那年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前一年。Hélio直接在35毫米的膠片上創作幾何圖像,然后投影出來的時候,就會看到空間回蕩著紅色、綠色、藍色、白色和黑色的聲光圖像在有節奏地跳動。為了將他的美學實驗推向極致,后來他甚至進一步將藝術品去物質化,在環境中直接融入彩色光線,以此改變人們的身體感知。
泰特美術館策展人Michael Wellen曾如此評論Hélio:“他在挑戰藝術的極限,以及思考藝術如何解放人類?!被蛟S,這是一個藝術家能收到的最高評價。Hélio曾說,自己的目標是希望給“類似博物館和畫廊,甚至展覽本身等概念致命一擊”。藝術在他眼中,自始至終都不是供奉在高處的“美學塔尖”——藝術需要與人產生關系,更需要全民參與。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里森畫廊上??偙O董道茲(David Tung)進行了獨家專訪,請他分享了本次Hélio的中國首展的策展思路及藝術史意義。
《21世紀》:我們注意到本次里森畫廊上海呈現的“HO in Motion”展出的大部分作品是藝術家早期創作的繪畫,也包含了一件雕塑作品和一件后期創作的實驗性影像作品。將這些作品共同展出,是基于怎樣的策展想法?
董道茲:本次展覽希望通過展示Hélio職業生涯中的核心代表作品,來介紹他的各種藝術實踐。這些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藝術家的“動態運動”概念,這也是Hélio創作和藝術思想中的關鍵主題。他對“動態”的關注、為簡單的幾何構圖注入具有感染力的能量,貫穿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傊@次展覽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會,可以全面感受藝術家對表現“動態運動”的興趣及其發展軌跡,每一個轉變都與下一步環環相扣。
《21世紀》:我們可以感受到Hélio作品中蘊含著能量,你如何理解這種能量呢?
董道茲:Hélio在20歲之前,就已經是里約熱內盧的藝術團體Grupo Frente中的重要成員。在1950年代末,又成為了巴西新具體主義的領軍人物,同儕中還有許多先鋒藝術家,如:Lygia Clark、Lygia Pape和詩人Ferreira Gullar。這群人后來發起了著名的熱帶主義藝術運動 (Tropicalismo),這場運動也是以Hélio在1967年創作的同名裝置藝術品來命名的,通過藝術品、詩歌和音樂來呈現巴西的滄桑變遷。Hélio最知名的作品大多是強調參與性和表演性的藝術創作,他經常邀約觀眾加入他營造的多感官環境或者電影、繪畫中,讓他們無拘無束地積極參與到藝術創作中。
Hélio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汲取能量,不斷地探索顛覆傳統畫框和雕塑概念,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祖國巴西的文化元素——節奏、音韻和詩歌。由此可見,他的創作既是基于他的個人經驗,同時又具有獨特的實驗性和創新性。
《21世紀》:里森畫廊為什么選擇將Hélio的作品帶給中國觀眾?
董道茲:Hélio的作品直面藝術的傳統界限,挑戰了“藝術是與觀眾分離的物品”的觀念,積極鼓勵觀者參與到藝術之中,并且主動地消弭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線。而這正是討論藝術和策展實踐的重要試金石,尤其是它與社會學息息相關。
Hélio是20世紀巴西藝術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影響了在他之后數十年的藝術家,并引發了此后多個當代藝術運動。我們希望將Hélio充滿活力的創意實踐和傳奇人生介紹給中國和亞洲的觀眾,從而突出不同國家藝術史之間的歷史相似性,既豐富藝術家的人物故事,也激勵觀眾們進一步深入研究他的藝術實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