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聯姻地中海俱樂部背后的“洋媒人”
照片定格在“最美好”的時刻。
喜氣籠在他們的眼角眉稍:一方是郭廣昌,另一方則是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以下簡稱“地中海”)全球CEO亨利·吉斯卡·德斯坦(Henri Giscard d`Estaing,以下簡稱“德斯坦”)。
6月17日這場小型“婚禮”上,這兩方宣布正式“牽手”。復星通過其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復星國際(00656.HK),作價近2.1億人民幣收購Club Med7.1%的股權,后者是一家高端旅游度假村經營者。
這僅是一場金額不大的小持股比例上升到9%,其所派董事也將增加到2名。
德斯坦的笑容似乎已經說明了“他很滿意復星”。
然而笑得最歡的,或許莫過于龍博望(Andre Loesekrug-Pietri)。
地中海看上復星什么?
大概3個月前,A Capital的CEO龍博望帶著他的Idea(想法)分別找到Club Med和復星時,他自己也沒想到進展能如此順利。
為Club Med和復星“做媒”對他以及A Capital而言,并不只是“一單生意”那么簡單。事實上它還是“協同投資人”,其在Club Med所占的股份“包含在7.1%的總股份中”,但龍博望拒絕透露具體數額,至少比之復星國際A Capital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這意味著A Capital掘金中歐跨境投資有了一個開門紅。
就在復星國際入股Club Med的消息宣布后,“就收到很多中國企業的歐洲投資問詢”。
成立僅3個月的A Capital定位自己“對接中國企業和歐洲企業尤其是法國、德國企業”。其董事長戴伯松(Dominique de Boisseson)目前仍擔任法國對外貿易部中國區副主席,而龍博望自稱了解法國和德國,從2002年開始關注中國投資基金,此前主持中歐基金(CEL),曾經投資中盛光電。
一年多前,Club Med就放出消息:尋找在華合作伙伴。
而據接近人士透露,“復星國際所擁有的眾多傳媒資源是吸引Club Med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被認為有助于幫助Club Med在國內打開知名度。自2008年首次購入分眾傳媒13.3%股權開始,復星國際打造媒體新版圖的意圖就浮出水面,并尤其介入新浪。此后復星又通過激動集團投資和參與運作媒體項目,其身影在《環球企業家》、《福布斯》等主流媒體中頻頻閃現。
復星的“算盤”
6月12日,Club Med接受復星集團投資計劃落定。6月13日雙方公告后,在巴黎上市的Club Med股價連續上漲,3日內的漲幅達到了25%。
“借力這種上漲,復星國際可能會是很多歐洲公司知道的第一個中國企業。”一位PE人士特別贊賞復星國際的這一行為,這可能為其后續的歐洲投資提供便利。
盡管作為第一大民營企業,復星在國內已經是耳熟能詳,“但在歐洲又有誰知道誰是復星呢?”但Club Med卻不以為然,這家1950年開始存續的公司在歐美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其2009年的銷售收入為13.6億歐元。
因此郭廣昌認定對Club Med的投資是“戰略性”的。就在龍博望把收購Club Med的建議傳達給復星國際后不久,其就建立了一支以田姓負責人為首的專門團隊,“和 Club Med”方面保持日常的溝通和推動投資。
何況Club Med這種與“消費升級相關的機會”,郭廣昌表示復星從前年開始就已經陸續關注了,“高端旅游品牌更是其投資目標”。Club Med的“一站式”服務模式“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盡管此前包括悅榕、香格里拉等高端度假、酒店品牌早已開始搶灘中國市場。
1950年,Club Med的創始人、水球運動員杰勒德·布利茨(Gerard Blitz)創造了“一價全包”的服務模式,住宿、飲食、運動、活動、器材乃至教練指導、會議設施、私人會議空間等等服務都包含在套餐價格里。
其提供的統計數據稱,Club Med的客人中家庭占到了一半,另一半則是情侶以及蜜月期的新婚夫婦。這是因為從4個月到17歲大的孩子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樂園,他們有專人組織、照顧,“家長有私人空間,也能和孩子共進晚餐”。
“Club Med最大的特點是GO(Gentil organisateur)”,其CEO德斯坦說,這個由全球各地年輕人組成的團隊猶如Club Med的親善大使而不是單純的服務員。來自吉林的Summer是Club Med的首位中國G.O,這里吸引她的并不是500美元左右的月薪,而是在如畫的工作環境中能夠“認識世界各地來的朋友”。
但Club Med是否能如梁信軍的預料般順利成長?這位復星集團首席執行官在此前新聞發布會上稱:期望Club Med在未來3年內受益于中國內需市場增長。
Club Med全球2009年接待的中國客人為2萬3000人,他們希望到2015年這一數據能夠上升到20萬。梁信軍對此很有信心:年收入在3.5萬美元左右的中國家庭有140萬戶,2015年的對應數額預計為410萬戶。對這些Club Med的目標客戶而言,其目前在國內1400元人民幣每人每天的套餐價格“很有競爭力”。
中國企業“出海”
不要只鎖定“破產企業”
龍博望顯然笑得最好,他決心復制“復星和Club Med的合作模式”,這一單驗證了小股權、給被投企業“增加領導力”的投資路徑。
去年年底,龍博望尋思著轉向“尋找跨境投資機會”。這位2002年就開始關注中國的歐洲人開始注意到中國企業想通過并購“介入品牌、服務等產業鏈上游的機會”,但苦于找不到路徑。而金融危機后,“歐洲資產的低估”也為其創造了機會,何況很多歐洲企業都不得不開始考慮中國市場。
這就是A Capital的由來。但并非龍博望看到了“跨境”機會,金融危機給中國企業創造了購買歐洲奢侈品牌的機會。去年7月,IDG就支持其所投女裝品牌伊芙心悅競購Christian Lacroix。在那之前,這個與Dior以及Channel齊名的高級時裝定制品牌已經破產。此外也有溫州商人把意大利的游艇品牌收入囊中。
“競購”是否捷徑?“我并不這么認為。”龍博望說,盡管可以很便宜地買到“破產企業資產”,但在重組過程中卻勢必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一家本土公司都很難重組成功破產企業,何況中國企業是遠隔重洋?
“中國企業最好是做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事情”,龍博望認為這更容易導致雙贏:歐洲伙伴希望中國企業能在其進入中國市場時提供幫助,而“對技術、管理等的更深層次理解”則是對方可以給與的回報。
此次復星入主Club Med后,將維持“原有戰略、原有團隊”,同時日常決策也由Club Med現在的總部作出。這種策略對于審慎的歐洲人來講更為受用。
龍博望認為,“小股權投資”好在可以潤滑“并購”,不至于出現審批、裁員等等問題。等到和地方政府、企業管理層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再做大股權并購就會順利得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