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布首份反腐廉政白皮書
12月29日,白皮書》,對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反腐敗的立場及努力進行了詳細闡述,同時對中國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職能機構進行了詳細介紹。 白皮書總結了中國反腐廉政的十六字方針,即“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其主體共分為八個部分:“堅定不移地推進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反腐敗和廉政建設領導體制與工作機制”、“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法律法規制度體系”、“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防治腐敗”、“依法依紀查處腐敗案件”、“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和“反腐敗國際交流與合作”。 其中一系列懲治腐敗的數據表明,2003年至2009年,各級人民檢察院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侵權案件24萬多件,2009年,對3194名行賄人依法追究了刑事責任;自2005年集中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工作以來至2009年,全國共查處商業賄賂案件69200多件,涉案金額165.9億元;2009年,共對7036名領導干部進行了問責。 白皮書援引國家統計局的民意調查結果稱,2003年至2010年,中國公眾對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成效的滿意度平穩上升,從51.9%提高到70.6%;公眾認為消極腐敗現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從68.1%上升到83.8%。 在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職能機構和運行機制方面,白皮書稱,中國按照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原則,逐步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推進權力運行程序化和公開透明,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目前,已形成了由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政府內部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司法監督、公民監督和輿論監督組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督體系。 針對網絡反腐,白皮書特別指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普及,網絡監督日益成為一種反應快、影響大、參與面廣的新興輿論監督方式。中國高度重視互聯網在加強監督方面的積極作用,切實加強反腐倡廉輿情網絡信息收集、研判和處置工作,完善舉報網站法規制度建設,健全舉報網站受理機制及線索運用和反饋制度,為公民利用網絡行使監督權利提供便捷暢通的渠道。與此同時,加強輿論監督的管理、引導和規范,維護輿論監督的正常秩序,使輿論監督在法制軌道上運行。 據白皮書介紹,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職能機構,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國家司法機關、政府監察機關和審計機關以及國家預防腐敗局。 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是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設立的黨內監督的專門機關,由同級黨的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是開展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重要機構。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是依據中國憲法設立的司法機關,分別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政府監察機關是依據中國憲法設立的行使監察職能的機關,依法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對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組織及其從事公務的人員,對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委托從事公共事務管理活動的組織及其從事公務的人員執法、廉政、效能情況進行監察。 審計機關是依據中國憲法設立的審計監督機構,依法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等進行審計監督。中國還建立了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對國家機關和依法屬于審計對象的其他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審計監督。 國家預防腐敗局是中國政府為統籌預防腐敗工作而專門設置的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全國預防腐敗工作的組織協調、綜合規劃、政策制定、檢查指導,協調指導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介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的防治腐敗工作,負責預防腐敗的國際合作和技術援助。 此外,公安、金融等其他有關部門和機構,也在自身職責范圍內依法承擔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相關工作。 白皮書指出,由于中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各方面體制機制還不完善,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易發多發,有的案件涉案金額巨大,違法違紀行為趨于隱蔽化、智能化、復雜化。反腐敗的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繁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