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研判紡服需求需倡導“標準”與“時尚”話語權
中國市場的理性消費趨勢則在持續回歸中。順應對需求市場的動態把握,需要貫穿科技、人才、品牌與可持續發展的四條主線,倡導“標準話語權”與“時尚話語權”兩大創新體系。
從棉價波動看技術創新
棉花問題是全行業的一個痛,2010年的棉價“過山車”尤其牽動人心。紡織行業要理性面對這種“痛”,同時通過技術研發可替代性原料來化解這種“痛”。
棉花具有原料和金融的雙重屬性,國內針對全球纖維生產、消費情況的最新預測顯示,棉花的全球庫存會持續減少,長期看棉花供應依舊呈現趨緊態勢,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現象,這也是外部資本炒作有利可趁的客觀原因。
能否找到替代棉花的新型資源?在緊迫的形勢面前,化纖工業的發展開始變得意義深遠。
全球化學纖維和主要天然纖維的加工總量由2000年的5260萬噸,增長到2009年的7050萬噸,年均增長3.3%。化學纖維占比由2000年的59.2%提高到2009年的62.6%。從中國紡織業的纖維加工總量來看,從2000年的1360萬噸增長到了2009年的3780萬噸,在世界纖維需求總量中的占比從25.8%提高到了53.6%。大力發展化纖產業是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的明確方向之一,而化纖產業如何實現規模化、差異化、高性能化發展則是重中之重。現在首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找到可替代的可再生資源呢?業內曾經在竹纖維、麻纖維方面做出嘗試,但迄今為止沒有根本撼動棉花最重要天然資源的地位。另外,再生纖維現在能達到的產能是700萬噸,實際上產量卻不足500萬噸,如何提升再生纖維在整個纖維中的比例,這個不僅要在技術上實現突破,也需要國家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
內需市場擴大成創新依托
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規劃中,內需一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以發達國家和先進的發展中國家的典型代表美國和印度為例,他們的內需在需求總量中所占比重分別超過92%和88%,中國在2008年時達到了72.8%。這也預示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內需在需求總量中的比重中一定要提高,這將成為我國紡織服裝業創新發展的可靠依托。
這一趨勢在紡織、服裝領域內已經比較明顯。近幾年,行業內規模以上企業國內市場的銷售額穩步提升,2010年已經接近82%。另外,從現實角度來說,中國家庭及個人年消費水平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差距也是中國人民生活改善、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方向,會給紡織行業帶來新的機會。
參照主力消費人口的人均收入來分析,目前國際上形成了一個經驗值,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000美元為分界點,超過分界點,被視為人民消費行為發生重大變化,華泰證券對此做過測算,2002年的時候,我國年均收入達到3000美元的人群不及10%,2008年則接近40%。主力消費人群人均收入的增長勢必會迎來消費方式、消費類型的重大轉變。從主力消費人口的年齡分布來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從2010年到2025年,20歲到59歲年齡段的龐大人群會成為承接消費升級的主力大軍,有此消費潛力的支撐,中國的紡織工業還會迎來10~20年的黃金發展期。
國內城鎮化率的提高為紡織行業帶來了另一種機遇,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鎮和鄉村之間消費差距會漸漸縮小,對行業發展同樣有利。
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內中產階級人群的日益龐大,綠色、環保等新興消費理念會得到更大范圍的普及,這也將成為拉動紡織服裝消費繼續升級的動力之一。
圍繞四條主線 建立兩大創新體系
隨著城鎮化率提升、國民消費水平提升和內需市場的擴大,紡織行業前景可觀,而且新材料研發領域也在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十二五”仍然是紡織行業的平穩快速發展期,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時期。
未來紡織行業發展應該主抓四條主線:科技、品牌、人才和可持續發展。在科技方面,重點是要突破關鍵技術,從以往單純強調研發,轉變為強調研發與推廣并重,其次要重點突破資源瓶頸,重點推進化纖產業的規模化、差異化、高性能化發展問題。
行業上下所做的種種努力,最終體現在對話語權的掌控度上,其中,標準話語權首當其沖。我國紡織工業應在科技領域始終保持領先水平,在未來五年,注重質量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錘煉企業全過程管理,使自己不但成為國際標準的嚴格踐行者,更躋身標準的制定者行列。時尚話語權是另一個關鍵所在,中國亟待建立時尚發布主導權,應繼續倡導行業謀求創意集聚效應,整合資源,在行業自身積極嘗試跨界發展的同時,行業的聲音向商業延伸,向消費者延伸,實現時尚創意產業的集約化發展。
中國不缺有識之士,但要學會借勢而為;中國不缺少科技利器、人才利器,但要善于攫取時機。“十二五”正待開啟,行業發展的絕好時機盡在眼前,唯創新與奮發,方可獲得歷史新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