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收益并非說到做到
現今,居民理財意識日益增強,在購買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常常會遇到一些困惑,實際收益相對于預期收益相差較大,或產品玩的文字游戲讓人眼花繚亂,真正要做到理性明辨產品、謹慎選擇其實不難。
理財產品并非“說到做到”
1、中信理財:原油類產品實際收益與預期相差大
據媒體報道,2011年到期的掛鉤石油類結構性產品預期收益不高,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相差也較大。銀率網數據庫統計顯示,中信理財之“智贏六號”石油聯系理財產品A款,到期年化收益率1.73%,預期收益率為8.25%;中信理財之“智贏六號”石油聯系理財產品B款,到期年化收益率1.57%,預期收益率為7.5%。
2、平安證券:“年年紅”其實“年年虧”
一些市民甚至認為,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一定是包賺不賠的,對集合理財產品(券商把社會上零散的資金集中起來,由專家進行管理)宣傳的投資理念、分紅收益等深信不疑。
然而,平安證券近日發布的一則《公告》或許能讓人們對集合理財產品多一些理性認識。“年年紅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已于今年3月7日到期終止。“年年紅”其實“年年虧”,自成立那天起,其業績就一直處在虧損狀態,且在此后的三年內從未超過1元,最終以0.6037元的凈值慘淡清盤,投資者虧損39.63%。當年發行時,平安證券在《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說明書》中對于“投注目標”和“投資理念”的美好描述,都在三年后化作了泡影。
走出誤區明明白白購買理財產品
1、理財產品“清算期”不給收益
據報道,很多產品都要經歷申購和贖回兩個“清算期”,比如一款7天產品,是指從“起息日”到“到期日”共7天,但從客戶交錢申購,到銀行把本息打回賬戶中,差不多要花兩周時間,無形當中就讓實際收益大打折扣。沈陽多數銀行表示,“申購清算期”資金按活期利息給付。但是,從“產品到期”至“資金到賬”這三四天,是不產生利息的。
對于“贖回清算期”不計息,投資者多表示不能接受,希望銀行取消霸王條款。
2、理財產品名稱繁雜讓人眼花繚亂
要想盡量避免金融消費過程中的糾紛,在消費過程中,自己多了解些專業知識,也是辦法之一。多種收益率的表述常讓市民眼花繚亂,那么,打算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就得把以下幾個概念弄清楚了:“預期年化收益率”、“年化收益率”、“最高預期收益率”。
概念解讀:“年化收益率”就是一整年的收益率,這是肯定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是指一整年可能會達到的收益率,是不確定的。“最高預期收益率”是指一整年最高的收益率,也是不確定的。相關人士表示,以上三種說法的“年化收益率”實際上都是把當前收益率,例如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等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的,是一種理論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
3、提醒:銀保“變身”有欺騙性
目前仍有不少銷售人員在推薦銀行保險產品時不提“保險”二字,只說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一些老年人因為過于信賴銀行,誤將銀保當成理財產品買回家,等到需要用錢時才發現這筆錢要在保險公司存放10年甚至20年,提前支取損失慘重,如果是期繳產品,以后每年還要繼續繳費。
對于遭遇銷售誤導“被保險”,業內人士建議在簽名時一定要慎重閱讀條款,同時可以利用猶豫期免費退保。一般長期人身保險產品都設有猶豫期,猶豫期是從投保人收到保單并書面簽收之日起10日內的一段時期。
大眾青睞的理財品種
1、低風險基金暢銷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居民之所以喜歡把錢存放在銀行,主要是為了求穩、安全,但是現在存款仍然存在著負利率現象。因此,保本基金等低風險基金符合居民所要求的安全、穩定。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是年收益率在4%~7%的理財產品,特別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低風險基金的熱銷充分說明,低風險基金例如保本基金和目前很多投資者的求穩避險的心態相契合。
2、信托理財產品持續受到市場歡迎
數據顯示,2月份國內信托產品預期年收益率繼續走高,平均收益率達8.64%。業內專家表示,在通脹影響下,高收益與靈活的投資方式,將為信托產品“加分”。從發行數量來看,信托公司發行產品的投資領域開始多元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