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新政將滿一周年 開發商多業態布局應對調控
距離房地產市場“十二五”期間3600萬套保障房將推向市場,預計覆蓋20%的住宅需求方。
地產分析師所言不虛:每一次樓市調控之后,伴隨而來的是開發商更強的政策適應能力。一線房企在保證現金流充沛的前提下,已開始加強多業態的戰略布局,降低樓市調控風險。
投資“保障房”
想說愛你不容易
關于保障房,萬科總裁郁亮在2010年年度業績報告會上指出兩點:其一,建保障房只要給1塊錢利潤就夠了,而參建的目的則主要是盡到企業的責任;其二,靠保障房賺錢這件事,“我們還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
萬科給了記者一個數據:2006年以來,萬科參與建設的各類保障性住房約320萬㎡。經記者初步統計,2006年至今萬科累計實現銷售面積3054.8萬㎡——也即,4年來萬科參建的保障房約占比這些年所售住房面積的1/10。
保障房賺不賺錢?記者一位在某大型房企工作的朋友表示,在未有政策支持的前提下,“以商品房模式進行運作,建保障房肯定是要虧損的”。
“有人認為,所謂企業參建保障房是出于社會責任的考慮這句話,僅僅是一句官話”,記者這位朋友笑說,“我們的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應該在此方面有所作為”。但事實是,構成保障房成本共有三大塊:土地價格、建安成本以及行政稅費。對于大型房企而言,建安成本無從節約——“既是品牌價值的需要,也是出于安全角度考慮”,因而,若想節約成本,只能從地價和稅費環節想辦法。
2010年,龍湖地產在京的“兩限房”項目、通州“大方居”竣工并交付使用。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大方居項目建筑面積為46.85萬㎡,銷售收入為21.21億元,折合每平米4527.58元——過低的市價將龍湖營業額單方價格拉低了1259元。
搜房網顯示,目前通州“大方居”二手房均價近于9000元,彼時龍湖的售價還不到市價的1/2。
這種售價僅為市價1/2的情形,恐怕只能在小產權房的銷售時才會出現,而后者則以不完全的產權以及一定的法律風險著稱。
3月30日,中房指數研究副總監何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障房的建設若要吸引開發商廣泛參與,恐怕還需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從一線城市來看,地方政府在進行土地出讓時,往往要求開發商“配建”保障房項目。抑或,為一些資金緊張的開發商提供融資便利,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是地方政府的一種讓利方式。
那么,開發商若真參與到保障房項目當中,是否會攤薄2011年的企業利潤?何田指出,一方面2011年保障房項目中,只有200多萬套是經適房(含兩限房),其余是以棚戶區改造、公(廉)租房的形式出現,因此總量有限;其二,保障房占比上市房企的總開發面積比例也并不高。因此,2011年上市房企的利潤未必會因參建保障房而攤薄。
據悉,目前已公布2010年年報的企業中,已有近七成表示要參與到保障房建設當中。但是,何田表示,“最起碼在2011年不會對房地產市場造成很大的沖擊”。
未來住宅開發比例
或降至80%以下
3月30日記者采訪中得知,雖然萬科城市主流住宅開發商定位不變,但是也開始逐步提升商業地產開發能力。鑒于近年來城市所出讓的項目中,越來越多以住宅+商業配套的形式出現,因此提升商業地產開發能力也算是順應趨勢。
“萬科是為了做好住宅而做商業,而不是為了做商業而商業”,萬科對記者表示,“長期以來非住宅業務希望控制在20%以內,短期內則希望不超過10%”。除去商業地產外,萬科率先進行養老住宅方面的研究與探索,并在北京、杭州等幾個城市進行嘗試。
和萬科相比,龍湖地產在2010年就已經嘗到商業地產增值帶來的“甜頭”。資料顯示,2011年龍湖地產投資物業資金同比增長了45.1%,投資物業評估增值24.9億元。
龍湖相關人士表示,商業地產將是其未來重要的戰略方向,目前的土地儲備規劃中,每年開工量的15%將作為商業項目留存——“到2014年,龍湖集團將擁有超過200萬㎡的商業項目,而到了2015年底,我們希望商業地產的利潤達到全集團的10%以上”。
公開資料顯示,龍湖地產在北京的頤和星悅薈將在2011年落成并開業;而重慶時代天街、北京長楹天街、成都北城天街等項目也將陸續開工建設。
3月23日,龍湖旗下“山·海·湖”度假項目統一亮相,分別位于成都、煙臺以及云南玉溪。龍湖相關人士接受采訪時提及,“未來三年,度假地產的銷售額將會逐步占到全集團的10%以上”。
也即,到了2014年,龍湖地產所持商業、度假地產對業績的貢獻將占到全集團的20%甚至以上——這一數字與萬科對非住宅業務的長期規劃大致相當,但是與保利地產相比則相對保守——來自廣州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保利地產在未來計劃繼續加大城市綜合體、養老地產以及旅游地產項目的投入,目標實現商業地產投資和住宅地產投資比例的3:7。更進一步的,研究報告中列明保利地產自持商業物業將占比公司總資產的10%。
曾有地產分析師接受采訪時表示,如萬科、招商等一線房企轉戰商業地產、整合旗下資源,并不意味住宅市場的主流投資選擇被取代,但是房地產開發商開始選擇多業態布局、持有型物業將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