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保障讓民生陽光溫暖每個人
集富濟貧:“親民基金”惠民無死角
“沒‘親民基金’,我這把老骨頭還不知道要摔破多少次腦殼!”7月16日,忠縣新立鎮雙柏村村民陳世權老人,摸著自家的水泥樓梯連連慨嘆。
陳世權老兩口,一個是喪失勞動能力的肢殘,一個是先天性智障,家境極為困難。家徒四壁的房子里,連上下二樓都是靠自制的簡陋木梯。
兩年前,因為木梯突然斷裂,陳世權從二樓墜下,腦部摔出10厘米的口子,受益于一系列救助政策資助才治好傷。但斷成幾節的木梯,卻讓老兩口犯了難:再做個梯子也不敢再爬了啊。
雙柏村黨支部獲悉這一情況后,立即向“親民基金”申請了1000元資金,為老兩口修建了水泥梯,此事在當地一度傳為美談。
所謂“親民基金”,始于2009年新立鎮的創新舉措,采取“鎮上撥一點,聯合黨委籌一點,各級單位和個人捐一點”的方式,籌集一筆啟動資金,建立起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平臺。
“我們希望每一個群眾,都能感受到民生政策的陽光,盡量消除死角。”新立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目前各種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但畢竟還是有一些特殊個體無法照顧,例如具備五保戶基本條件,但年齡尚不符合要求的村民等。這樣“親民基金”就有了發揮作用的空間。
當孤寡殘疾老人喝不上水、當五保戶生活保障有困難、當殘疾人生存難以為繼時,“親民基金”就像冬日暖陽,給這些容易遠離大眾視線的角落,送去別樣的溫暖。
“‘親民基金’的建立,也讓先富起來的村民們意識到,身邊還有需要幫助的鄉親們。”新立鎮相關負責人坦言,因為“親民基金”是非盈利性的,今后的后續資金大多要靠捐獻。而在“親民基金”的帶動下,先富起來的村民們加深了社會責任意識,大家認為這是“集富濟貧”的善舉,也非常樂意為基金做貢獻。
惠民到家門:一個人的需求由一個團隊解決
新農村建設的深入,使得農村的社會結構和群眾訴求也產生了深刻變化,民生的考量在當下已不僅只局限于錢物幫扶,如何建立一個高效的社會管理模式,來滿足農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成為忠縣制度民生的突破點。
白馬村2組的李芬芳家并非困難戶,但一度為一件小事頭疼不已,那就是家里只要用電飯煲就必定跳閘。因為適逢農忙,李也來不及向鎮里反映此事。
然而,僅僅幾天后,村委會和鎮上相關職能部門就來到了李家詳細記錄。當晚,供電所就派人解決了用電跳閘問題。
“我家的事都沒和人說,怎么鎮上和村里都知道了呢?”李芬芳高興之余不免驚訝萬分。
事實上,這正是忠縣實施網格化管理產生的巨大影響力。所謂網格化,就是農村按自然村為單位劃分網格,社區按居委會為單位劃分網格,利用信息技術和網格間的協調機制,在網格之間實現有效信息交流,共享資源,最終達到整合組織資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現代化管理目的。
“就是一個人的需求由一個團隊來解決!”忠縣網格化管理相關負責人通俗地解釋,網格服務團隊成員包括村委會主任、村衛生室醫生、村民小組長和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等,他們不定期在村里走訪,不管哪家有什么困難還是有什么訴求,這個團隊都會協助解決。
調解糾紛、引導生產、解決困難,網格服務團的服務無所不在又細致入微,令群眾驚喜連連。
“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鄉親們都喜歡。”享受到網格服務團服務的眾多農民由觀望到認同再到欣喜,如今對這一民生措施充滿了感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