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理財遭遇“寒流”
近期,一則產品清算公告在券商集合理財市場掀起波瀾。因資產凈值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億元,中銀國際證券旗下的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限額特定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不得不進行清算。由于該產品清算時的累計凈值仍在1元以上,以績優之身而遭贖回,因此對行業產生不小的震動。
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于今年1月19日成立,在短短7個月中可謂命途多舛,這主要源于滬深兩市的系統性風險:1月19日,滬指收于2758.10點,而至8月29日產品清盤時,滬指僅為2576.41點,跌幅近7%。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16日,在239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140只迄今累計單位凈值低于1元,占比達58.58%。
盡管滬深股指震蕩下挫,但中銀國際最終為客戶創造約2.26%的絕對正回報,累計凈值1.0226元,年化收益率3.73%,在可比的179只券商非限定性集合理財產品中,排名第23位。據悉,自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成立以來,中銀國際運作一直較為穩定,主要進行無風險的定存和回購投資,少量進行網上新股申購。
雖然并非首只未到期即遭清盤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但如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業績不錯,仍被清盤的產品并不多見。業內人士表示,以往被動清盤多是由于產品業績不佳,導致資產凈值下跌至清盤線下;或是遭遇投資經理的變動,投資者失去信心。中銀國際證券整體投研實力均排名行業前列,出現清盤或許只能解釋為投資者對行業市場走勢過于擔憂。
從2005年光大證券首發光大陽光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開始,券商集合理財歷經6年的發展,迄今為止的規模仍僅有1400億元左右,雖然最近一兩年發展較快,但相比較基金等理財產品仍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在渠道方面處于弱勢之外,其較高的投資門檻也制約了更多投資者參與其中。根據現行有關規定,限定性集合理財產品的最低投資額為5萬元,非限定型集合理財產品則為10萬元,開放式基金則最低1000元即可投資。此外,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清盤線也高于公募基金,根據現行規定,公募基金產品的清盤線為5000萬元,券商集合理財則為1億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