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勢中“隔岸觀火”需注意的十點
袖手旁觀的態度。
近期的下跌行情,如同是股市中的火災,在這樣的行情中去謀求利益,如同火中取栗。投資者此時最佳的選擇就是隔岸觀火,在遠離股市風險的地方保護自身安全。
投資者首先要做的就是隔岸,股市中的隔岸就是清倉。如同在火災中建立隔離帶,在下降趨勢剛剛形成的初期階段,中長線投資者必須把握有利時機,及時賣出股票,減輕持股倉位,甚至是逐漸達到空倉水平,這樣才能回避風險,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并且為將來的低位買進打下資金基礎。
在大盤調整期間倉位過重的投資者,其資產凈值損失必將大于倉位較輕投資者的凈值損失。而且調整市中不確定因素較多,在大盤趨勢向下時倉位越重,風險越大。因此,這一時期投資者在實施清倉操作時,不要太顧及自己是否盈利,對于盈利的股票要拋,對于虧損的股票更要止損。
減輕倉位的具體操作,并非是不分時間、不分環境、不計成本地恐慌性拋售,而是要把握好時機賣出。這個時機就是當股價運行到反彈行情的高點位置附近的時候,投資者可以趁股價上漲滯緩時果斷拋出。
面臨股市火災,其次要做的是耐心觀火,觀望等待。在股市處于下降趨勢通道中時,投資者不要過于看重行情震蕩起伏所產生的短線收益,也不要因為股指稍稍反彈就盲目幻想大牛市已經來臨,更不能急于追逐曇花一現的短線熱點,而是要耐心地等待下降趨勢的結束。
采用隔岸觀火之計,還需要注意以下要點:
一、不要急于挽回損失
在跌市中投資者往往套牢嚴重,賬面損失巨大,有的投資者急于挽回損失,隨意增加操作頻率或投入更多的資金。這種做法不僅是徒勞無功的,還會造成虧損程度的加重。在大勢較弱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該少操作或盡量不操作,靜心等待大勢轉暖,趨勢明朗后再介入比較安全可靠。
二、不要盲目殺跌
在股市暴跌中不計成本的盲目斬倉,是不明智的。止損應該選擇目前淺套而且后市反彈上升空間不大的個股進行,對于目前下跌過急的個股,不妨等待其出現反彈時再擇機賣出。
三、不要過于急躁
在跌市中,有些新股民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甚至是破罐破摔的賭氣式操作。但是,不要忘記人無論怎么生氣,過段時間都可以平息下來。如果資金出現巨額虧損,則很難彌補回來。所以,投資者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拿自己的資金賬戶出氣。{page_break}
四、不要過于恐慌
恐慌情緒是投資者在暴跌市中最常出現的情緒。驚慌失措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會進一步擴大損失。跌市中,如果投資出現失誤,一定要冷靜分析問題出在哪里,采用什么方法彌補,采用何種方式應變。在股市中,有漲就有跌,有慢就有快,其實這是很自然的規律,只要股市始終存在,它就不會永遠跌下去,最終畢竟會有上漲的時候。投資者應該乘著股市低迷的時候,認真學習研究,積極選股,及早做好迎接牛市的準備,以免行情轉好時又犯追漲殺跌的老毛病。
五、不要過于懊悔
后悔心理常常會使投資者陷入一種連續操作失誤的惡性循環中,所以投資者要盡快擺脫懊悔心理的枷鎖,才能在失敗中吸取教訓,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爭取在以后的操作中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
六、不要急于搶反彈
特別是在跌勢未盡的行情里,搶反彈如同是“火中取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火上身。在股市的長遠趨勢中,不存在踏空的可能性,投資者千萬不要因為貪圖反彈的蠅頭小利,而冒被深套的風險。
七、不要過分看跌
跌市中投資者要運用辨證思維看待股市的漲跌,股市中未來的行情不可能就是當前行情的翻版,根據當前市場運行特征直接推測未來行情,未免過于單純。在分析研判行情時,投資者需要在不利的情況下看到有利的方面,才能正確理解市場運行的本質,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未來行情的趨勢變化。
八、要順應趨勢
炒股如同駕船,見風使舵方能順利行駛,如果逆勢頑強做多,不要說散戶沒有任何資金實力,即使是上億資金的主力也同樣難以生存。所以,投資者在操作中必須順勢而為,在跌市中不要逆市做多。
九、不要迷信地量
股民往往迷信“地量有地價”的說法。從歷史行情看,股市止跌的過程雖然有時會伴隨地量的出現,但地量的出現并不能說明股市一定止跌。一方面在跌市中地量之后還有地量,投資者無法在當時確認成交量是否為地量;另一方面,在很多時候地量并不能見地價,更不能說明股市一定止跌企穩。
十、不要貪圖便宜
有的投資者看見股價攔腰跌去一半,認為股價便宜了,可以抄底了。可是在跌市中,股價超跌之后往往還能再超跌,股價腰斬之后還能再跳水,貪圖便宜而買進的投資者,事后往往會發現自己被套牢在跌市的半山腰上。
總之,在股市陷入跌勢中時,采取隔岸觀火之計,靜觀行情之變,不僅可以避免“引火上身”,也可以為今后的投資儲備資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