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聲譽危機:成功更多只是體現在賺取利潤能力上
長期貪婪。
一位高盛合伙人曾用這個短語向本報記者闡述高盛成功的原因。
但在最近幾年,這種“成功”更多只是體現在賺取利潤的能力上。金融危機后,高盛在聲譽上倍受打擊,持續遭遇公關危機。
這不僅僅是前總統克林頓的新聞官Siewert要面對的一場公關危機,對貝蘭克梵來說也是一場災難,許多人猜測他可能會被迫辭職。
更具破壞力的影響是,如果高盛的客戶們都因這封公開信了解了高盛“宰客戶”的文化而選擇離開,不再與其做生意,這家擁有143年歷史的公司可能會遭受致命打擊。
高盛公司的一位發言人對本報回應說,“我們一致不同意《紐約時報》公開信中的意見。”
客戶至上?宰客戶?
這位發言人說,高盛全球一直都遵循其14條商業規則:客戶至上、團隊精神、追求卓越、誠信為本。
每位新人加入高盛,都會被灌輸高盛“14條軍規”,其中第一條就是“客戶利益永遠至上”——“我們的經驗表明,只要對客戶盡心服務,成功就會隨之而來。”
12年前,當史密斯加入高盛,他所受到的指導是“要了解客戶和讓他們投資的動因、了解他們如何定義成功及我們如何做能夠讓他們獲得那種成功。”
而史密斯說,現在高盛的初級分析師們最經常問他的是“我們從這個客戶身上賺了多少錢?”史密斯認為,這反映了他們從管理層身上學到的做事方式。
他寫道,“高盛人在討論如何宰客戶時麻木不仁,這讓我感到惡心。在過去12個月里,我目睹了5名董事總經理將他們的客戶稱作‘布偶’(白癡),有時也會在內部郵件中這么說。”很多管理層的做法讓史密斯覺得高盛原來的文化已不復存在,他在公開信中舉了一個例子。
“我出席衍生品銷售會議,會上沒有花哪怕一分鐘時間來討論如何幫助客戶,而僅僅討論我們如何能從客戶身上賺取最多的利潤。如果你是一位來自火星的外星人并參與到其中的一個會議,你會感覺到,客戶的成功和進步完全不是會議的議題。”
貝蘭克梵和柯恩稱他們對史密斯的言論感到非常失望,“它不能反映我們的價值和文化,也不能反映大多數高盛人心目中的公司,以及我們為客戶所做的工作。”“在我們這么規模的公司里,出現個別人對現狀不滿并不奇怪。但這并不能也不應該代表整個公司3萬多名員工的想法。”
一位剛離開高盛的董事總經理告訴本報記者,史密斯的公開信讓他震驚,但他基本同意其觀點,“許多人看到了問題,但很少有人公開說出來”。
銀行家文化與交易員文化
曾經,高盛的文化是銀行家文化,因為其主要收入都來自給客戶提供意見并幫助他們融資。
銀行家可能會花數年時間培養公司客戶,希望有一天為客戶的某起大型并購提供咨詢。但現在他們受到越來越多壓力,要從客戶那里賺更多收入。
自高盛1999年公開上市以來,傳統的融資、并購和咨詢服務占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而交易相關業務已占高盛總收入一半以上。
在高盛內部,銀行家和交易員這兩個陣營一直在為利潤和權力做斗爭。2006年,商品交易員出身的貝蘭克梵成為高盛CEO兼董事長,交易員陣營便牢牢掌控著權力。目前高盛的核心高管主要來自交易部門,總裁柯恩及資產管理部門、人力資源部門的主管們也都出自高盛商品部門。
《紐約時報》報道說,高盛在貝蘭克梵任CEO后,開始引入了銀行家記分卡制度,列出每個員工每天的利潤和損失情況,來評估員工的表現。這種評估方式在貝蘭克梵之前一直遭到高盛鄙視,但在其他華爾街公司較為普遍。
從這里來看,高盛在貝蘭克梵的帶領下可能變得像其他華爾街銀行一樣,更專注于短期利益,而不是長期收益。
許多人也將這家以交易為導向的公司稱為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他們不再將客戶視為客戶,而認為他們是“交易對手”。
史密斯在公開信的最后疾呼,“把那些道德破產的人清理出高盛的大門”,“讓那些只關心賺錢的人在這個投行無法立足”。
“我希望我的離開能夠喚醒現在高盛的董事會,再把客戶重新擺在你們生意的重點上吧。如果沒有客戶,你們一分錢也賺不到。事實上,沒有客戶,高盛都不會存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