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清:鼓勵民資的另一面是國企改革
近日,國務院批復了發改委《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抓緊完善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進行重組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2月份,國家發改委曾牽頭召開會議,要求各部門在上半年出臺落實新“非公36條”的實施細則。頻繁釋放的政策信號,無疑令人對民營經濟的發展充滿期待。
改革能否深化下去,其中最現實、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擺正鼓勵民資進入與國企既得利益之間可能存在的沖突。現在,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等領域,難免與這些領域的國企正面競爭,甚至產生利益沖突。盡管,“民進”未必“國退”,但不可否認這仍然會深刻觸動一些國有企業的既得利益。新“非公36條”實施細則之所以兩年遲遲不能出臺,恐怕與此有莫大(博客,微博)關系。
所以,鼓勵民資進入壟斷領域的改革,離不開新一輪的國企改革。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到,“深入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研究推進鐵路、電力等行業改革。”《意見》也再次強調了相關內容。
不過,國有企業怎么改革,國有資本在哪些領域應該退,在哪些領域應該進,目前仍缺乏明確信息。盡管,政策層面多次提到,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等領域,這或許劃定了國企壟斷可能發生改革的領域,但也應意識到,在上述領域,有諸多巨型國企掌握著國計民生的經濟命脈,讓它們退出太多的地盤恐怕不現實。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改革國企壟斷,鼓勵民資進入,就是要讓不合理的市場壟斷、行政壟斷退出,讓不合理的行業審批、管制等退出,使民間企業在開放市場、公平競爭原則下的前進與發展。這實質上就是要讓市場起到資源配置的核心作用。如果有的國企經營不善、效率低下,那么,早晚就會破產,被民企兼并、重組。各級政府部門只需要監督國企的經營者,而不必用行政手段去保護國企。當然,因為引入了充分的競爭,有些國企會通過改善管理等辦法而活得很好,這樣的國企繼續存在也就是市場的選擇,自然也不必退出市場。
鼓勵民資進入與啟動國企改革的核心,就是理順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每個領域都實現市場經濟的自由、公平與公正。政府將來只需做好市場經濟的守夜人,為社會提供公平與正義等公共用品,民資與國企競爭的具體問題,還是交給市場說了算吧。
其實,鼓勵民資發展進入壟斷領域屬于增量改革,也是對國企既得利益沖擊最小的改革。無論是國有企業的經營者,還是國有資產的管理者,應該審時度勢做出妥協、讓步。反之,如果讓壟斷繼續存在,導致民生受到巨大損傷、經濟結構繼續失衡,國企的長遠利益和前途也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