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鞋企注冊集體商標 利于推廣和規避惡意競爭
佛山南海平洲擁有強大的鞋業生產制造產業集群,“金利來”、“夢特嬌”、“鱷魚恤”、“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的皮鞋,很多都在南海平洲設有代工生產基地。南海現在擁有鞋業相關企業1000多家,總規模約占廣東省鞋企的十分之一,這些鞋廠主要生產中高檔外銷男裝皮鞋,出口至歐美等地。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商人把鞋業加工轉移到平洲,很多當地人開辦起了更多的鞋類加工廠。南海鞋業迅速發展起來。到1986年、1987年,平洲已擁有大大小小的鞋業企業600多家。制鞋業的發展,也吸引了200來家鞋機廠、鞋材廠等配套生產廠家的進駐。
2005年前后,由于成本提升等因素的影響,早期進入平洲的臺資鞋企大部分將工廠轉移到中國內地及越南、柬埔寨、非洲、印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原先在平洲做貿易的商人把眼光投向制造業,不少人加入到鞋業領域。現在,平洲有鞋業相關企業600多家,其中,制鞋企業有400多家,鞋材、鞋機企業有200多家。而里水的鞋業發展也相對較快,成為南海鞋業版圖上的另一股新勢力。
有業界人士指出,南海鞋企雖然數量很多,但規模小,資金有限,如果只是一味地自我發展,很難做大做強、打造出自有品牌。2008年金融危機激起了南海鞋企抱團發展的意識。2010年11月底,“南海平洲鞋業”集體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注冊成功,成為繼“南海金沙五金”、“平洲玉器”集體商標后,南海成功注冊的第三個集體商標。
“通過加大對區域品牌的打造,大家一起抱團去國內外推廣‘南海鞋’。”南海區鞋業行業協會會長周銘海稱,在傳統制鞋規模發展已經沒有空間的情況下,南海鞋業一方面向精品、高端發展,另一方面向產業鏈上下游衍生,已形成了相當完善的產業集群。本土民企則通過加大技術投入、創新產品款式及提升經營管理水平等手段,不斷轉型升級,獲得新的生存空間。“做一只鞋子,所有的機器、零配件,都能輕松在南海找到。下一階段,南海鞋業將考慮利用好集體商標,謀劃在國內各大城市開辟‘南海鞋業’專場或專柜,進一步提升‘南海鞋業’區域品牌的影響力。”
{page_break}
集體商標規避惡性競爭
“東莞鞋業與南海鞋業發展有相似的地方,不過,東莞以女鞋為主,而南海以男鞋為主。但無論是東莞,還是南海,多年來發展主要是為國外品牌做代工,自有品牌比較少是一個遺憾。”南海區鞋業行業協會會長周銘海表示,南海鞋業受益于中國入世后出口形勢看好,但也錯過了打造自主品牌的大好時機。只不過,多年發展下來形成了產業鏈方面的優勢,即鞋材、鞋機、皮革和五金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從原材料生產到成品鞋的流通環節都銜接得較好。“做一只鞋子,所有的機器、零配件,都能輕松在南海找到。”
周銘海坦言,南海鞋業注冊集體商標就是基于建立自主品牌方面的考慮。“通過加大對區域品牌的打造,大家一起抱團去國內外推廣‘南海鞋’。”
對于集體商標對提升南海鞋業的集體競爭力的影響,廣東瑞洲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區域總經理蘇儉認為:“現在還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我相信未來肯定是有好處的。”
“以前不知道對手做什么,對手也不知道我們在做什么,當大家做的產品都相似的時候,就會造成一些企業難以發展。競爭對手打價格戰的時候,我可能也想到降低價格去拼市場。而現在,大家想得更多的是怎樣把產品做好。”蘇儉認為,一提到競爭就是打價格戰,是國內競爭普遍的毛病。而集體商標帶來的好處是在一定程度規避了內部的惡意競爭。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佛山市南海區平洲永正制鞋機械設備廠總經理何偉新告訴記者,集體商標申請之后,企業之間依然存在競爭,但更多的是公平競爭。“以前行業內部經常會被抄襲款式,現在更多考慮的是用腦去COPY。隨著集體活動的增多,有時老板們會同時去百麗等品牌商參觀考察,有的甚至會選中同樣的版型。但買回去后怎么開發就得靠各自發揮了。企業之間有競爭不稀奇,生意是做不完的,魚不過塘不肥。工人流動多少都會有一點,堵是堵不住的。”
集體商標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則是促成內部成員的客戶資源共享。蘇儉表示:“以前我們的信息沒有太多互動。舉例說,會長周銘海有他的設備,我們有我們的設備,但我們的客戶里面有的需求的是他的設備,他的客戶里面也有的是需求我們的設備。以前是做不到共享的,而現在大家你給我,我給你,互相信任,交流信息,充分利用好客戶資源。”
南海鞋企抱團參展
南海出產的成品鞋大多是中高端產品,八成是出口,而歐洲歷來是南海鞋業最主要的出口市場。而現在,受歐債危機的影響,南海鞋企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page_break}
“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抱團出擊的說法被提上議程,但真正落實的行業企業并不多。越是危機,越是要抱團發展。企業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前我們要通過整個行業的力量來幫助每個企業提升自我。”南海區鞋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林建藝表示。
近日,南海20多家企業抱團出擊有“亞洲第一鞋類展”之稱的第22屆廣州國際鞋類、皮革及工業設備展覽會,統一布局、統一標識,部分企業特裝展位上,在顯眼位置都標上了醒目的“南海展團”和“南海平洲鞋業”集體商標等字樣,全方位展示“南海平洲鞋業”區域品牌。
“這已經是第五次以‘南海鞋業’的集體名義出征了,收到的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據林建藝介紹,由協會幫助企業抱團申請展位,展位費用可以打九折。而根據《南海區級制造業行業扶持辦法》,協會還會向南海區相關機構申請參展展位費用補貼,展位費還能再補貼一半。有的企業一次性拿下十個展位,一次至少能節約七萬多塊錢的參展費用。
“采購商看到這種參展情況后,對我們企業的信任度也會增加。”多次參與抱團參展的佛山市南海龍綺精工機械設備制造廠總經理汪建忠表示,在這種信任度下,企業的訂單數量也隨之明顯提升。
“有了集體商標,我們能抱團,我們成為一個整體,成為一個政府支持扶持的產業去做市場、做產品,心里較有底氣。以前只是一個私企,現在雖然也還是私企,但是私企的性質有點變化,至少知道政府在關心、關注我們這個行業。”蘇儉說。
不過,何偉新擔心的是,一些沒有納入的尚未規范的小作坊可能給整個行業帶來不正當競爭。“沒有標準的時候,小作坊還能賺到錢,一旦按照標準正規化,就賺不到錢了。
以前,他們可能隨意找個房子就可以進去開工做了。現在人工、正規廠房、消防、社保等各類成本加上去,他們就不愿意正規化,不愿意加入集體。前一段時間,協會已經聯名提議清理無牌照的小作坊,政府已經在開始行動。但估計只能暫時控制病情,還不能完全轉好。”
區域整體優勢依然不明顯
何偉新稱,集體品牌有利于區域品牌的發展,把客人吸引到南海這個地方來。但目前南海的優勢不是太過明顯。
平洲從1995年開始便涌現出了一些做鞋的小企業,但多數停留在簡單加工、OEM貼牌的小作坊水平,產品主要流向低端市場。
“我們以前也做低端,但現在想想,那條路真的沒法走。”南方鞋材有限公司總經理倫永謙說。
2003年廣東省鞋業進行產業升級的苗頭初探,倫永謙瞄準了平洲優厚的地理位置,毗鄰廣州、香港,女鞋的時尚信息接受和消化快,由此開始了與國內多家龍頭鞋企合作之路。目前是百麗、千百度、萊爾斯丹等十多家國內知名品牌女鞋高跟鞋底的主要供應商之一。
{page_break}
“受宏觀經濟影響,中國鞋業正在迎來洗牌年。鞋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環保衛生標準提高、人工成本增大、原材料上漲、庫存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小的制鞋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目前,南方鞋材的八成產品銷往國內,兩成產品出口。
廣東鞋業廠商會秘書長吳航認為,南海鞋業的短板是外銷強而內銷不強、附加值偏低、品牌不多。這也是南海鞋業正在努力的方向。“對比東莞,兩者都面臨傳統制造業目前所遇到的問題,比如原材料、人工、人力資源、自主創新不足等。東莞是最早的一個鞋業產業集群。臺資企業進來之后,帶動很多世界知名品牌在東莞下單,東莞是全球最強的代工廠。東南亞等很多國家也在那里設有自主研發中心。所以東莞的研發能力相對比較強,生產鞋的款式和品類也相對比較多,檔次也比較高。南海平洲也發展比較早,主導是男裝皮鞋,檔次也比較高,但是現在的業態基本上以外銷為絕大部分。”
何偉新表示,目前他定位的競爭對手主要是意大利企業和中國臺資企業。“我們定位在皮鞋上,所以跟意大利是合作跟競爭的關系。臺灣是做運動鞋的多。意大利和臺資企業都有在廣東設廠,但我們做鞋機比他們早很多。國內市場的對手有溫州和廣州等地的鞋業。”
何偉新的企業目前多與代工品牌的工廠合作。“品牌商自己沒有太多的生產(基地)。比如‘星期六’只有四條生產線。我隨便一個客戶都不止四條生產線。”掌握核心技術的何偉新還把其他非核心的操作工序分包出去,以此來提升靈活性和競爭力。
不過,何偉新坦言,如果打價格戰,南海鞋企是沒有優勢的。“因為我們的觀念不一樣。我們的觀念是合理的利潤。如果打價格戰的話,肯定打不過對手。我們能選擇的,只能是將價格再上漲,把產品做得更好。比如,創造自有品牌,將理念和技術多注入一些進入產品。”
對比溫州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輸出模式,南海鞋業盡管已開始走向中高端,但鞋企規模及品牌知名度普遍不及溫州,是當下的現實問題。
吳航稱,這些產業集群,至少廣東境內的鞋業產業集群都基本上是根據品類不同尋找自己的發展模式。“品類有所區別,所以目前還沒有出現很激烈的正面競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