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商吊高價賣新裝 更多新款變庫存
“衣服存貨堆滿倉庫,而有些服裝老板干脆減少秋冬季的服裝生產,一邊狂甩過季的庫存,一邊又提高秋冬季的新款衣服的售價賣貨。”近日,筆者從某百貨公司老總處聽到這一消息,不禁疑惑,服裝企業究竟怎么了?先不管高企的庫存堆滿倉,看看新上架的秋冬款新貨,隨手拎起一件都是四位數的標價,堪比某些國際一線大牌,服裝老板們這種“吊高來賣”的姿態著實讓人不解。
同樣面臨庫存壓力,先且看看人家房地產商,在“限購”的政策下為了保持銷量,房企們紛紛“降價”保量,搞低價促銷,在價未升的情況下加大銷量促進業績的進一步提高。再看看鋼材企業,為保持穩定的市場價格,鋼材企業采取的是減產來穩定價格。唯獨品牌服裝用提價的方式保持著自己高昂的姿態,扮演著“山寨奢侈品”的角色。
事實上,奢侈品本身已經需求疲軟,市場份額收縮。普拉達發布財報顯示,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下滑,比其12個月來的高點降低了25%;巴寶莉集團第一季度亞太地區(以中國為主)銷售增速從上年同期的67%跌至16%,下跌超五成;而路易·威登和蒂芙尼等品牌,近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也有所下降。不單是奢侈品的箱包、服裝,連珠寶、手表行業也出現了需求減弱的跡象。
面對每年固定漲價的某些奢侈品牌,消費者也已經有了自身的識別能力,不再輕易買賬。相關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高端人群表示今年會收縮對奢侈品的購買預算,三分之一表示持觀望態度。
服裝企業今年的日子都不好過是不爭的事實,銷量不好,生意難做,衣服賣不出去,另外各項成本支出的增加也加大了企業的成本。盡管也有不少老板抱怨,漲價是無奈之舉,但是在筆者看來,價格越貴,消費者的購買意愿越低,更多的新款變成庫存,這是一個死循環。企業更應該看重產品銷量和品牌口碑,利厚價高令人望而卻步,結果厚利銷少。只有把利看得輕些,價格合理才會有顧客,薄利多銷方能賺大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