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6月到年底新發行100只新股
證監會此前放風說年內IPO發行100家左右的公司,平均一次發審會過2家,不論如何計算,在這個6月,都要有新股誕生的樣子。所以隨著時間步入6月以后,IPO啟動進入倒計時,買方機構們的準備工作也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有接受采訪的基金公司策略員表示,他們認為下周就可能要有新股宣布要發行了,所以這個話題也成了本周策略會的主要的討論內容。
根據記者的報道,對于一些基金公司來說,加強對擬上市公司的調研分析是這一輪新股投資的重點策略之一。忙著調研的同時,面對即將開啟的IPO,集中資金打新自然也就成為不少機構的投資的首選了。
一些券商策略研究人士預計說,新股不敗的神話將繼續上演。而目前也已經有不少基金產品調低了倉位,等待著IPO開閘的那一刻。
根據媒體采訪,也有基金經理認為,除了打新,下半年的炒新行情同樣值得期待。因為這個打新的中簽率很低,手頭肯定機構們還會剩大把的資金。不管有沒有打著,炒新都是后招。
采訪當中有機構人士認為下半年會有至少一波由新股帶來的行情值得期待。有基金經理表示,每年都有一波“吃飯”行情,那么今年下半年很有可能也就隨著新股的發行而到來,新股是他們認為比較確定的機會。
不僅打新的風險很小,在他們看來,由于監管部門對市場的呵護以及新股發行市盈率預計會比較低,那么到時候炒小、炒新,他們認為也不失為一種投資方式。
相關鏈接:
今年上半年,新股發行與上市雖然只有48家公司,但其上市后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卻遠遠超過了各個指數的同期表現。48家次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為42.75%,上市后對比發行價的平均漲幅高達69.55%,即使扣除了首日漲幅也高達17.87%,遠高于上證綜指0.21%和滬深300指數-8.32%的上半年表現,甚至也遠高于同期創業板指數7.97%的惟一漲幅。
對于新股一級發行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次新股炒作,當前影響的因素主要是供求關系不平衡,以及市場流動性是否寬松。
今年新上市的次新股板塊無論凈資產收益率(21.65%)、每股收益(1.14元)還是平均銷售毛利率(41.94%)都明顯高于上證綜合指數、上證180板塊、滬深300板塊、中小板成份股和創業板成份股。
當然,這也導致其平均估值較高。截至6月5日,48家次新股平均市盈率為47.02倍,僅低于創業板成份股;平均市凈率為9.67倍,大幅高于其它指數成份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