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創業板五周年寄語
隨著創業板規模的擴大,爭議也不絕于耳,造富、三高、造假、業績變臉、零退市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創業板。就拿創業板的“造富”來說,2014年上榜的富豪中,來自創業板的達26位。眾多民營企業蜂擁上市,上市成為財富的敲門磚,至今仍有大量排隊等待上市的創業板公司。
創業板的致富捷徑令不少人將創業板視為“提款機”、“創富板”。創業板也成為PE機構的盛宴,投資創業板IPO項目并成功退出為VC/PE機構提供了豐厚的回報。截至10月23日,VC/PE機構通過創業板上市公司共實現519筆IPO退出,總計獲得賬面退出回報674.7億元,平均賬面回報率為8.67倍。同時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創業板出現的瘋狂減持潮。今年以來,創業板共有299家公司發生重要股東二級市場交易,總變動方向為“減持”,減倉參考市值高達295.65億元。過去幾年,創業板中小板高溢價發行、大小非高價減持、眾多上市公司高管為了早日兌現財富紛紛辭職成為常態,甚至出現萬福生科等財務造假欺詐上市的公司。
然而令人質疑的是,上市新貴驟增的財富不是緣于企業自身的價值創造,而僅僅是由于市場估值體系的扭曲,過去IPO發行體制下以“市場化”名義上市的公司以民營中小型企業為主,在歷經創業艱辛一旦上市后,驟增的財富很容易讓其失去繼續奮斗的動力。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對財富的追求本無可厚非,追逐財富恰恰是市場經濟主體創新的原動力。但關鍵是制度設計,好的制度設計不能讓獲得的財富成為繼續創新的終點。
一直以服務高科技行業為宗旨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培育了微軟、英特爾、蘋果等一大批頂尖的高科技企業,直接推動了美國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浪潮。A股創業板市場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種種質疑,但成就還是有目共睹的,5年來創業板聚集了一批模式新穎、技術含量高、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公司,成為新興產業資源配置的的資本平臺。深交所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創業板目前已經聚集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290家,占創業板公司總數的七成多,廣泛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等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成為創業板的中流砥柱,2013年,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貢獻了創業板市場69.74%的營收和72.55%的凈利潤。
在一系列創新性制度下,歷經5年風雨的創業板從創富走向創新的蛻變是可以期待的。
創業板設立之初就是A股的實驗田,不允許借殼上市新規、創業板上市及再融資辦法、兼并重組規定,一系列創新制度讓創業板的制度建設遠遠走在了兩市的前面,發揮了“資本市場特區”的作用。即將展開的多項制度變革,如監管部門正在對創業板公司的上市門檻進行相應調整,已經提出了推動虧損互聯網公司和高科技企業在國內創業板上市的議題,著手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企業的上市難題,明確對賭協議法律效力,研究解決VIE企業回歸障礙,放開股權激勵限制性規定……都將增強創業板市場的包容性和創新活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