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來了人卻走了 公募基金人才難留
2014年,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依舊呈現高速發展勢頭。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基金公司管理的包括專戶、社保、企業年金(不包括子公司)在內的各類非公募資產規模達1.86萬億元,比2013年底增加6400億元,增幅達52%。
事實上,前幾年基金公司專項特定資產管理計劃很難實質性擴容,不少業內人士都將原因歸結為“生不逢時”:趕上三年大熊市,高凈值人群錢包變癟,也傷了銀行等代銷渠道的心。另有業內人士認為,公募基金習慣在二級市場做多,缺乏有效的做空思路。
通道業務仍是主力軍
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9月底,基金公司管理的包括專戶、社保、企業年金(不包括子公司)在內的各類非公募資產規模達1.86萬億元,比2013年底增加6400億元,增幅達52%。扣除社保和企業年金,專戶成為非公募資產增長的主要引擎。
中登公司公布的10月統計數據顯示,滬深兩市當月基金專戶新增股票開戶數分別為321戶和325戶,合計646戶。至此,基金專戶總戶數已達到7639戶,相較于年初的3859戶增幅達97.95%。這意味著平均每個交易日有近30只產品開設A股賬戶。
不少分析人士都將基金非公募資產的爆發,歸結于A股賺錢效應以及因上市公司此起彼伏的兼并收購而數量激增的定向增發產品。
Wind數據顯示,2013年初~2014年11月25日,實施定向增發的上市公司數量為327家,基金公司(含公募和社保產品在內)總計獲配金額為1246.4億元。盡管2014年A股賺錢效應凸顯,但這并不意味著基金公司在主動管理的專戶產品拓展上取得了質和量的飛躍。
滬上一家基金公司專戶負責人對記者坦言:“確實比以前熊市好賣,主要還是定向增發產品好推。主動管理型的專戶產品尤其是股票型專戶,現在主要走券商渠道,銀行要么協助代銷,要么僅負責托管。但規模大幅增長那是不可能的。”
“單只專戶的資產規模一般為幾千萬元,稍好一點的也就是1億元左右,能賣到2億元就算大的了。”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專戶產品部經理向記者透露。
前述專戶負責人也表示,據他了解,單家公募基金的專戶業務中通道和主動管理的規模應該在4:1,即通道資產規模占80%,而主動管理的資產規模占20%。”除此之外,基金公司開始流行的對沖產品,不少都是協助私募基金和券商等機構做的通道業務。
由此不難看出,2014年以來,非公募資產激增的6000多億元在扣除定向增發金額后,規模激增主要源于通道業務持續擴張。
制度紅利優勢不再
大資管時代,高凈值人群可選擇的投資平臺越來越多,如房地產、投資型保險、信托計劃、私募股權計劃、陽光私募、券商集合理財以及基金公司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等。
據BCG(波士頓咨詢公司)和建行私人銀行的統計,2012年,我國私人可投資資產總額已超過70萬億元,而公募基金規模僅3萬億元左右。
隨著房地產大周期成過去時,以及信托高收益和剛性兌付被打破,一批資金從上述兩大熱門領域撤出,成為其他投資渠道爭相挖掘的金礦。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基金公司專戶一對多業務在2009年9月正式開閘至今的五年時間內,規模急速增長,但沒有培養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滬上一位資深專戶人士對 記者表示:“專戶剛‘出生’時,還是有制度紅利的。2010年,私募、券商資管還不行,公募是唯一能夠投上證期貨的資管平臺,很多期貨公司跑來找基金做通道。但現在橫向和其他資管業務比,已沒有什么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證券公司資管規模已達7萬億元,從2012年僅為1.9萬億元,2013年為5.2萬億元,資管業務的規模經歷了一個量變的過程。
前不久,券商資管業務也被拓寬,可以直投非標準化資產等相關業務。一家中型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負責人表示,“可以肯定的是,(證監會)監管部不會通過牌照方式來限制發展,大家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從結構來和法規來說,(基金公司運作非標準化資產)沒有優勢也沒有劣勢;而從過去的發展經歷來看則有一定的優勢,基金公司有公開長期業績,比較容易發產品。”
產出見效慢
值得注意的是,從對基金公司貢獻的利潤看,專戶主動管理部門難以與公募業務和子公司相抗衡。
前述滬上專戶資深人士指出,從投入產出比來看,專戶業務明顯處于劣勢。公募專戶需要一到兩年投入期打造出一個好團隊,有較好的業績,才能擴大資產規模。過往兩三年,一家基金公司主動管理的資產規模能超過10億元,在業內已屬翹楚。
從收入看,如果一家基金公司有10億元的主動資產管理規模,當年基金公司專戶產品能做到20%的收益,合同中約定超過8%就剩余部分提取10%的業績報酬,那么基金公司名義上能到手的費用也就只有1200萬元。
在專戶銷售中,代銷渠道還要從中分一杯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通常銀行較為強勢,若此前沒有專戶業績,往往采取業績報酬五五分成;若過往業績突出,則可由基金公司拿七成,代銷渠道分三成。
據了解,基金通道費用單筆最少也是30萬元起步,若基金公司碰上幾個大單,一兩百萬元的收益不在話下。“相比之下,基金子公司做通道業務,一年很輕松就能掙到這個數。目前業內愿意做專戶業務的公募基金,資產規模體量都在400億元到500億元,原有傳統專戶基本上都是在燒錢。這也注定了基金公司的資源投放重點往往不在專戶部門。”上述滬上專戶資深人士指出。
不過,也有基金業內人士持反對意見,在他們看來,基金公司對自己的定位很關鍵,是否能耐得住寂寞去打造一個長期優秀的絕對收益團隊,需要公司有戰略眼光。
由于專戶投資范圍主要是股票、債券和股指期貨等標準化產品,范圍相對較窄,監管層在2012年允許基金成立子公司,可投資非標準化資產,這也對專戶投資構成了分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