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銀行理財理財品收益率料繼續下滑
近期,一些習慣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市民可能會覺得郁悶:眼看已到季末,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6%的銀行理財產品卻集體玩起了“失蹤”。鮮有幾款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發行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收益升破“6”,而且一經發售立即遭遇“秒殺”。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逐漸步入下行通道,5.8%成為評判收益率高低的分水嶺。不過,在牛市帶動下,出現一波掛鉤股市的結構性產品發行高潮,“攀7附8”的高收益率產品不在少數。
據了解,目前銀行推出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或可成為定期存款2.0版本,適合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在2015開年時業內已有明確判斷。首先,資金面寬松,季末、月末銀行沒那么“缺錢”;其次,央行降息勢必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產生影響,下降是必然趨勢;最后,近期國務院批準1萬億元地方債務置換額度,銀行少了高收益率的投資項目,理財產品收益率隨之受到負面影響。因此,從二季度開始,理財產品收益率繼續下滑是不難預見的。
不過,投資者要買高收益率理財產品還是“有跡可循”的。一是客戶資金量較多,比如達到10萬元、30萬元或者更多,可以選擇一些銀行的“私銀專屬”、“特供”、“個人專項”字眼的理財產品,這些產品大部分針對高凈值客戶推出,收益率較為可觀,比如浦發銀行即將發售的一款“定制化理財產品一年期”,收益率達到6.1%至6.3%。二是可以關注“特殊”渠道發行的理財產品,比如興業銀行正在發售的一款產品需在晚間購買,收益率達到5.7%至5.8%。投資者也可以關注各家銀行的直銷銀行產品。三是一些銀行會針對不同區域發行專屬理財產品,收益率較可觀。
近期,伴隨著新三板市場賺錢效應日益凸顯,與之掛鉤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備受追捧。據了解,除了通過新三板投資基金間接參與新三板市場外,投資者可自己獨立參與交易。不過,個人投資者進入門檻較高,按照規定,自然人投資者開戶參與新三板市場,門檻為證券類資產市值500萬元以上,同時具有兩年以上證券投資經驗。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借道新基金降低了投資新三板的門檻,并且風險較個人投資小,但新三板畢竟是一個新市場,現在不少新三板股票漲幅較大,而且產品有較長封閉期限,中途不能隨時贖回,一時的賬面浮盈并不等于最終實際收益。
據金融界金融產品研究中心統計,本周銀行理財產品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5.24%,較上周上升0.02個百分點。除7天及以下的短期限理財產品的周均收益率微降外,其余各期限理財產品周均收益率均有所提升,其中15天至1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周均收益率增幅最大,提高了1.89個百分點。從收益率分布來看,各期限預期收益率最高的產品分別來自平安銀行、交通銀行、杭州銀行、桂林銀行。高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多屬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其中,交通銀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以10%的預期收益率奪得1至3個月期限第一的位置,平安銀行的一款保本浮動收益產品以8%的預期收益率居12個月及以上期限產品的首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