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銀行展業三原則的認識
銀行展業三原則,主要源于“了解你的客戶”(KYC)。而“了解你的業務”、“盡職調查”實際上也都是為“了解你的客戶”服務的。所以國際上主要提及的是“了解你的客戶”,而對三原則提及較少。“了解你的客戶”的原則是在“9·11”事件之后根據國際范圍內的反洗錢要求提出的。這一原則在2001年后也先后成為美國、英國、印度等國家的法律要求。在我國,2006年通過的《反洗錢法》中,尚未明確提出這一原則,但在總則第三條中則要求,金融機構“應當依法采取預防、監控措施,建立健全客戶身份識別制度、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制度、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這與國際實踐是相通的:各國一般都有詳盡的關于客戶身份識別的制度和要求,對于什么交易屬于大額、什么屬于可疑,也都有數量化的界定和具體的報告制度和流程,并規定金融機構的信息系統還應符合反洗錢的要求等。我國也不例外,根據《反洗錢法》制定的各類規范、指引、操作細則等,都具化了這些監管要求。從業界實踐來看,銀行通常將KYC要求和具體化的監管要求落實為自己可執行的四大類措施,即對客戶的政策、客戶身份識別程序、交易監督和風險管理。此外,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也高度重視KYC原則在銀行開展業務中的重要性,強調KYC原則應不僅僅限于反洗錢領域,而應用于更廣泛的審慎風險管理中。所以,KYC作為一個原則,它的可實施是靠具體化的措施來保障的。
目前,對將KYC原則引申至外匯監管的實踐,存在原則監管與規則監管之辯。在國際銀行監管中,一般有行為監管VS功能監管、分業監管VS混業監管之分,鮮有原則監管與規則監管之分。原因很簡單:只有原則而沒有與之配套的規則,原則是無法落地執行的。說到原則監管,一般會提及英國。英國實行的是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的“雙峰監管”模式。在此模式下,英格蘭銀行下屬的金融審慎監管局(PRA)負責維護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和金融系統的穩定;而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則致力于實現提高金融效率的行為監管目標,確保金融業的誠實經營和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
金融行為監管局的監管框架分為高水平標準(High Level Standards)、審慎標準(PrudentialStandards)和商業標準(Business Standards)三類,其中在高水平標準中提出了11條原則(Principles forBusinesses)。但金融審慎監管局在2014年6月發布實施的監管手冊中,則聲稱根據社會建議,將這11條原則替換為8條基本規則(theFundamental Rules),并表示,與11條原則相比,8條規則可以更清晰地反映PRA的期望,也能更準確地反映PRA的基礎監管規則。其實,問題的核心不是11條原則還是8條規則,而是英國的金融監管從來就不是給出幾條原則,再圍繞這幾條原則進行的原則監管,而是基于風險管理之上的持續的審慎監管,包括市場準入標準、監管指標體系的確立、銀行內控規則制定、對銀行合規管理官員的培訓與任命等等,而原則只是整套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那些指望監管部門只給出幾條原則,靠銀行等機構“創造性”地落實就能實現良治的愿望,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