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政策:擴大政府發債規模 大規模減稅
經濟危機的實質是“過剩”,表現為產需不匹配。不解決產能過剩,就不可能走出危機。去產能我們喊了多年,但從宏微觀的指標來看,傳統產業的去產能還遠遠沒有完成,甚至說還沒有完全開始。最明顯的指標是工業品價格。PPI已經連續43個月負增長,遠遠超過了上一輪去產能周期的31個月。曾經5000多元/噸的螺紋鋼現在跌到不到2000塊,平均一斤還不到1塊錢,真正的白菜價。如果看不到PPI觸底轉正,如果鋼鐵還在當白菜賣,就說明去產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濟不可能徹底走出危機。
名義上“積極的財政政策”目前還不夠“積極”,其根源在于財稅體制的束縛。財稅體制目前有兩大問題:一方面缺錢,另一方面是錢又花不出去。缺錢是因為經濟下行期財政收入大幅受限,而中央對財政赤字率容忍度較低,錢花不出去是因為中央地方之間財政關系沒捋順,地方政府自由度較低,沒有積極性去花錢。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一方面擴大財政赤字,另一方面調整央地財政關系。
從中央政府角度說,可以增發專項國債和特別國債。不管是特別國債還是專項債,都是由中央作為加杠桿主體把閑置的資金利用起來,要么用于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比如1998年8月向四大國有行發行了2700億元長期特別國債,所籌集的資金全部用于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要么直接用于公共投資(比如財政部于1998年9月面向四大行發行了1000億、年利率5.5%的10年期國債,專項用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基礎設施投入),是刺激寬貨幣向寬信用擴張的有效方式。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中央可以先發行專項國債,對接一些需要中央牽頭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比如交通、水利、棚戶區改造、地下管網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今年的6000億專項金融債由國開行和農發行發行、中央財政貼息,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際上發揮了專項國債的作用,可以作為一個過渡工具,繼續擴大規模。
從地方政府角度說,可以把正門開大一點,提高地方債發行額度,并做好配套制度改革。堵完歪門之后必須開正門,地方政府債券融資成本低,且不存在期限錯配問題,應當適度擴大規模,用于一些有價值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大部分地方債用來置換存量,除了3.2萬億的地方置換債,2015年的地方政府債券發債額度僅有6000億,而美國一年的市政債規模接近2萬億,下一步應該放出更多的地方債用于增量項目建設。當然,配套改革必須同時推進,比如,必須提高地方政府的財政透明度,盡快編制和披露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退一步講,如果配套改革推進較慢,可以繼續由中央代發。
大規模減稅是從收入端寬財政,相比支出端的財政刺激,減稅可以避免財政定向支出帶來的資源配置扭曲。此外,減稅和其他財政刺激一樣,可以擴張總需求:第一,減稅有助于增加勞動者的邊際收入,提高勞動者工作積極性;第二,提高資本的邊際回報率,增加企業家固定資產投資與科研投入的意愿。而勞動、資本與科研投入的增加,三者均能提高社會總產出。第三,從需求端看,減稅增加了居民部門的可支配收入,而居民部門相對于政府而言使用資金更有效率。
“里根經濟學”應對滯脹的核心就是大規模減稅。1981年參眾兩院通過《經濟復興稅收法》,里根總統的減稅行動開始,被稱作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減稅行動。里根減稅行動主要包括大幅下調個人所得稅稅率、個人所得稅指數化、加速固定資產折舊。減稅刺激了消費和新設備投資:(1)個人消費支出對GDP的拉動率從1982年的0.86%快速上漲至1983年的3.54%;(2)1982年以來對新工廠和設備的實際投資每年增長15.4%,為二戰結束后沒有過的速度。1984年美國GNP增長率為6.8%,為1954年以來最高增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