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首要風險:信用缺乏底線
資本市場當前一個很重大的問題在于投資者不夠成熟。很多投資者對風險缺乏足夠的警惕,所以市場中有一派意見認為應該讓違約事件教育投資者,避免政府隱性兜底,讓投資者從市場中學會痛——這話看似有些道理但其實很片面,投資者固然有不成熟的一面,但這并不代表要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在市場上用真金白銀買教訓——大量風險事件的背后,意味著一定有不完善的管理和不誠信的企業。
一些貪圖厚利的投資者進入P2P、進入理財公司貪圖高利,他們確實需要檢討自己為何不能辨別隱含的風險。但在當前的信用土壤之中,如果任由互聯網金融失去監管,任由地方交易所、小貸、理財、財富公司泛濫,那會是更大的失策。
不能把責任全部歸于人性的貪婪,人性貪婪是經濟學的永恒前提,如何制約人性守住法律底線、信用底線,才是政策與監管的職責。監管不到位,寧可緩行,切不可匆促行事。如果把所有職責推給民間,要監管何用?
近日,美國有媒體再次曝光產自中國的木地板甲醛超標的問題。早在2015年3月份,美國CBS公司《60分鐘》節目,曝光了有硬木地板零售商部分產品甲醛超標嚴重的新聞,所出售的問題復合木地板由中國工廠制造生產,這家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刻意隱瞞了自己產品甲醛含量遠高于加利福尼亞規定的事實。事件被披露后,涉事公司隨后宣布,將暫停銷售所有采購自中國的層壓木地板。
雖然沒有具體數據,但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很多產品正在逐漸被擠壓。在美國超市中,中國食品越來越少,即使有,也往往被擠在角落里難見天日,這與近幾年中國食品信用折價有密切關聯。紡織服裝的進出口也在下降,美國賣場中來自拉美與東南亞、南亞的產品在增加,這與成本和信用相關?,F在又輪到了地板,建材是中國對歐美出口的重要種類,出現自毀信譽長城的現象令人心疼。
退一萬步說,即使美國本來就想減少從中國的進口量,中國產品的信用硬傷剛好給了對方以口實。
今年1月的數據顯示,中國對歐美日以及東盟市場進出口均出現下降。1月份,歐盟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歐貿易總值2903.3億元,下降9.9%。中美貿易總值為2698.9億元,下降9.9%。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2342.5億元,下降10.8%。中國與日本貿易總值為1315.4億元,下降6%。這或許還只是下跌過程中的中繼站。
三大原因造成信用危機:首先是缺乏完善的產權保護機制;其次是對產品信用無獎優罰劣的機制,以前看到過有家長懷疑新房裝修后,疑似甲醛等超標造成孩子白血病,但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具有震懾力的關于產品質量的判例,大家的做法是裝修后敞開大門吹幾個月風,這讓產品信用難上加難;再次是經銷環節競相壓價與成本上升把企業利潤擠得如刀鋒之薄,去年與建材行業的朋友聊天,談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再大的品牌也在這個節、那個節的壓力下加入價格戰,利潤能夠持平就算上上大吉,能夠用低價膠湊合就不用高價膠。
有時候所謂的金融創新不過是民間高利貸的改良版。筆者聽某保險公司的人介紹,他們當地100多萬人口,光財富公司就有40多家,小貸公司作幌子不靈了,換個招牌又卷土重來,似乎滿地創新盡在囊中,說到底,暴利與補貼才是很多人所垂涎的。
一些在境外的企業現在又想大幅折價私有化,你今日退市明日想A股上市,但中概股的信用呢?以后中國公司在國際上如何立足,如何定價?還是說以后中國公司就只能關起門來融國人的資,圈國人的錢?
到底是要購物狂歡節,還是要高質產品,偶爾兼得是可能的,永遠想在打折時獲得高質產品,這是異想天開。
金融市場更是如此,不了解金融的官員出面為地方交易所站臺,當作政績四處宣揚,一旦出事又說是市場行為,作為地方金融辦本應時時監察金融風險,有時反而成為風險的始作俑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