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的負面后果不堪想象
隨著利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企業投資并沒有接近央行之前希望的水平,這讓很多市場人士不解。央行對于“有效需求”及“傳輸渠道”的迷戀讓他們將利率降至目前令人難以置信的水平。
繼瑞士、瑞典、丹麥和歐洲央行之后,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今年2月也將利率降至零以下,以防止經濟停滯和通貨緊縮。
負利率是個復雜的話題,很多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用以刺激投資的低利率政策已經失靈,因此不得不依靠更低的利率才能推動經濟繼續增長。而投資飽和卻正是低利率政策失靈的原因。
大宗商品市場有這樣的說法:對付高價的良方就是更高的價格。如果這種說法正確,那么導致更低利率的原因幾乎肯定是低利率!
即便如此,在更基本的層面上,或許可以借助一點簡單邏輯來梳理一下這個解答這一難題的至少一部分答案。
自然利率是指假設所有價格具有充分彈性,令總需求與總供給永遠相等時的利率水平。該概念假設各種各樣的價格可以反映供求關系而在瞬時被調整,所謂自然利率是指在這個假設中成立的實質的利率。在這種假想經濟中,由于各商品的供求一致,就實現了有效率的資源分配。這樣,自然利率也就可以說是為實現理想的資源分配所要求的實質利率。
既然自然利率在本質上是無法觀察到的,因此就使用了市場利率——它是自然利率不可避免的替代物,其要求偽證越少越好。
從理論上說,正利率反應了最基本的真理:對于潛在消費者來說,今天適合我們享用的產品比只有明天才能得到的相同的產品要更值錢。而且,由于生產資料以現存的形式不能吃、不能穿、不宜居住,他們的價值只能體現在其生產出的消費品的質量上。
因此,通過使用現在生產的消費品與之前生產的消費品之間現行的利率(正是自然利率),生產的當天的商品以留作日后使用的方法總是會打折扣。這樣做,我們的內部收益率(IRR)就是正值。
因此,市場利率將企業家的障礙降至最低限度。在實踐中,他會習慣性地希望超過這一利率,以便能賺取額外盈余。這些額外盈余構成了他們的真正經濟利潤,而不是他們的財務利潤。 同時,這些額外盈余也對他們必須要做的冒險及他們一路走來所承受的不確定性進行了補償。
但是,負利率跟上面所說的正好相反,它暗示未來產品的價值比現在生產的產品的價值更高。這意味著,今天生產的產品組合比未來加上產品和服務流程共同花費的現金價值更高。
如果是這樣,任何一個理智的公司老板為什么要進行大量的新投資支出?這些新支出的內部收益率(IRR)從現金的角度來說是負值,與其如此,還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用手頭資金來回購股票增發紅利更加劃算。而一旦如此,整個社會經濟就會陷入進一步的惡性循環。這將是政策制定者所始料未及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