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債轉股卷土重來 市場該如何應對
在當前經濟下行背景下,解決企業流動性危機,防止債務風險發酵,十分緊迫,而債轉股就是把企業欠銀行的巨額貸款轉換成銀行的股權,這樣既可以使負債企業解困,也可以使銀行的賬面壞賬減少很多,債轉股能有效避免企業破產倒閉、銀行緊縮銀根、職工失業等一系列問題,可謂皆大歡喜。
但問題似乎并非如此簡單,銀行“借錢借成股東”,不良資產仍然在銀行手上,未來是否仍有可能演化為“不良股權”? 如何界定企業是“出現暫時困難”還是“僵尸企業”?
記者:如何評價債轉股的整體影響,“債轉股”到底是中國經濟自救的妙方,還是一枚危險的炸彈?有人說,對經濟整體影響短期是蜜糖,長期是毒藥。
呂隨啟:對于目前的債轉股,不能簡單說好還是壞,因為目前媒體熱議的“債轉股”概念,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債轉股。在一般意義上,一個企業需要錢,既可以選擇債權融資,也可以選擇股權融資,對于投資者來說,這兩種融資的權利是不一樣的,債權融資有優先求償權,而股權融資沒有。作為債權人,如果看好一個企業的前景,自主選擇將債權轉為股權,這也就意味著他放棄了優先求償權;相反,如果債權人對企業前景不看好,就會保留債權,即保留優先求償權。這也就是說,一般意義上的債轉股,只是發生于債權人看好企業前景的情況下。而目前正在熱議的銀行債轉股,情況與一般意義上的債轉股不太一樣,現在情況是,銀行貸給企業的貸款無法回收,已經形成不良貸款,企業拿出一張紙,說債權轉換成了股權,其實還是一張“白條”,銀行是被動的債轉股。可發可轉債債轉股,是直接融資內部的問題,是債權與股權的轉換;而現在所講的銀行“債轉股”,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之間的轉換。
譚翊飛:目前,銀行的整體資產質量還算不錯,但是債轉股之后,銀行可能要補充資本金。債轉股是以時間換空間的短期療法,暫時治標,讓“病毒”不擴散,等待其他部分“肌能”恢復正常,最終尋求治本療法。現在一些鋼鐵企業的巨額債務,涉及很多銀行。對于銀行來說,不管是否債轉股,都是很大的麻煩,“債務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但是債轉股之后,可以將這些麻煩延后一些。
宋清輝:短期內,對于股市走勢來說,萬億規模的債轉股屬于較大的好消息,部分國企的業績有望直接受益于此,支持其股價上行,對大盤也是一種有力的支撐。但長期看,債轉股將傷害每個老百姓的“荷包”。對老百姓而言,債轉股影響可能更偏于負面。
記者:目前銀行業不良貸款風險是否可控?債轉股之后,銀行不良貸款降低,但“債權”變“股權”,會不會給銀行帶來新的麻煩或風險?作為主要關注信貸的商業銀行,是否具備足夠專業的股權管理能力?
呂隨啟:如果不良貸款風險可控,何需推行債轉股?目前,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下調中國信用評級,信用評級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債務的違約風險,債務違約風險提升會引發信用評級下調。而且,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上升也表明,企業經營狀況的基本面還很不樂觀。如果沒有債轉股,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可能會大幅提升,報表會很難看,這進而會影響銀行股的股價,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所以,推行債轉股,有可能會掩蓋或延遲暴露一些問題。
宋清輝:對銀行而言,債轉股的推出,將為銀行提供更多可選的不良債權處置方式,減少AMC公司參與的交易環節,降低賬面不良額以及不良貸款率,提高撥備覆蓋率,最大限度地緩解銀行的核銷壓力。
譚翊飛:商業銀行主要是做信貸業務,沒有參與實業管理的經驗,直接參與債轉股之后,銀行成為企業的股東,但它對企業發展不一定有幫助,銀行并不能直接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所以,更好的方式是,通過市場化的辦法來處置這些不良資產,由銀行來拍賣這些不良資產。銀行如果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承接了股權,也僅僅轉為優先股。
記者:基于上世紀90年代的債轉股經驗,債轉股真的可以救活困難企業嗎?有報道稱,上一輪實行了債轉股的國有企業,如今有可能成為新一輪債轉股的主角。
呂隨啟:上世紀90年代的一輪債轉股,與現在要推行債轉股,也是不一樣的。上一輪債轉股,是通過成立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把銀行的不良資產剝離出去,銀行剩余的資產質量大幅提高。而目前將要實施的這一輪債轉股,是銀行將外部不良債權收回自身,因而銀行資產的平均質量可能會下降。這就意味著,兩輪債轉股無可比性。如果一些企業的經營狀況一直未得到改善,那么,實行債轉股就相當于讓這些企業從股市拿錢,它們就更無動力還錢了。之所以上一輪債轉股的企業,此次有可能再次參與債轉股,是因為一些企業嘗到了上次不用還錢的“甜頭”。最糟糕的情況是,債轉股有可能讓一些企業把銀行當成提款機,只管借錢,不管還錢。
譚翊飛:企業效率不提高,一切辦法都是瞎扯,上一輪一些企業參與了債轉股,經營狀況沒改善,這一輪有可能又要再次參與債轉股。如果一些企業已經病入膏肓,到了下死亡通知單地步,即使參與債轉股也沒有用,如果強制實行債轉股延緩其死亡,這就會無妄地花掉很多“醫藥費”,“輸血”的過程將更多人拖下水,銀行等因此會損失更多,這些錢可能最終由國家埋單。
宋清輝:債轉股很難復制美國的成功經驗,美國拯救的是市場系統性風險,國內歷史上的債轉股都是根據政府指令來完成的,主要對象集中于產能嚴重過剩的領域,與市場化也相距甚遠,因此埋下的隱患可能非常之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