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七大政經界富豪家族史
人類社會一直就對富豪有著莫大的興趣。永遠對探究富豪的生活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下面為你揭秘中國十大橫行政經界富豪家族史。
第一名 榮氏家族
榮毅仁榮智健父子
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毛澤東曾這樣評價說。
面粉大王、棉紗大王、紅色資本家、中國首富。百年來,榮氏家族從來都不缺乏這樣的王牌稱號,他們在商場上的縱橫馳騁,獨領風騷,也逐步為他們在政治上贏得了較高的話語權。這一點尤其在第二代掌門人榮毅仁身上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家族奠基人
榮家祖上就有人做過大官,家世顯赫。榮毅仁的祖父榮熙泰育有兩子,長子榮宗敬、次子榮德生。20世紀初,兄弟倆創建了無錫歷史上第二家近代企業保興面粉廠,榮氏家族事業邁出了其決定性的一步。
從1914年至1922年8年間,榮家的面粉產業發展迅速,其產量占到當時全國面粉總產量的29%,廠房就從華東鋪向了全國各地。這種高速度在中國乃至世界產業史上都非常罕見。
第二代:紅色資本家
1948年11月,榮宗敬的長子榮鴻元去香港另設大元紗廠。其弟榮鴻三、榮鴻慶和榮德生之子榮爾仁、榮研仁等也先后離開上海。榮德生和榮毅仁父子經再三斟酌決定留在大陸。
上海解放后,國家對榮氏企業予以大力扶持,榮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將他的產業實行公私合營,這一舉動為上海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工作起了積極帶頭作用,紅色資本家的稱呼由此得來。
在榮氏家族中,榮毅仁這一輩健在的已經不多,比較活躍的只有榮宗敬的幼子榮鴻慶一個,現任臺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董事長。
智字輩皆為商業翹楚
榮智健的同一輩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大都事業有成,在海外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成為了繼承榮家衣缽、延續榮家商業輝煌的中堅力量。
榮智健以外,智字輩里事業最成功的首推榮智鑫,其父榮偉仁是榮德生的長子。1975年榮智鑫投資200萬港元成立了榮文科技有限公司,1982年7月這家公司在香港上市。榮智鑫的二姐榮智美,曾任德國尤尼可公司經理,有德國商界女強人之稱。
榮毅仁二哥榮爾仁的次子榮智寬,是巴西環球公司總裁,在巴西商界擁有崇高的威望。榮毅仁的侄女婿沙曾魯,長期在美國從事核能研究,是享譽世界的核能專家。
寄望第四代
智字輩大部分都步入晚年,榮家第三代傳人面臨著確立接班人的問題。
而現在,真正能算得上榮氏家業第四代繼承人的就只有榮智健的后代,在中信泰富的管理層名單上,榮智健的長子榮明杰和唯一的女兒榮明方都名列其中。
榮智鑫之子榮文淵和榮明杰一樣,有著與身俱來的商業天賦和野心,他不僅是方正數碼的執行董事,還控制著榮智鑫創立的浩榮、榮文等多個公司。
榮明杰和榮文淵都有望成為將來榮氏家族第四代的兩顆新星,再塑榮家百年基業的輝煌。{page_break}
第二名 李嘉誠家族:房地產業的神話
李嘉誠
從推銷員到總經理
一九四○年日軍侵華,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十四歲。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鐘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依靠勤奮和靈活,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便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十八歲的他受到老板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后,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
長江最初的風波
一九五○年,二十二歲的李嘉誠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他東拼西湊五萬余港元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并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并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被逼到破產的邊緣。
為擺脫困境,李嘉誠穿梭于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債臺終于拆掉,業務漸入佳境,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投資房地產業
創業五年后,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余的單位出租。香港物業價格此時大升。李嘉誠于是開始投資房地產市場。
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不出三年,風暴平息,大批離港的商家回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并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
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房地產事業初具規模。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
到一九八○年,長實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出任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家族產業
二○○○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后,李氏家族的影響力日漸增大。tom.com在創業板上市、和黃國際港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收購Orange(英國移動電話通訊公司)、MMN電訊(德國最大的移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公司之一)股權,李家商業王朝的勢力范圍當然在全世界延展開。{page_break}
第三名 劉氏家族:希望集團
劉永行及其兄弟
1982年,劉氏兄弟四人賣掉手表、自行車,一共湊齊發家資本1000元,成為農村改革后第一批養殖專業戶。
1989年,在老二劉永行與老三陳育新共同研制出新型豬飼料后,劉氏產業又一次大轉移,他們將10萬只鵪鶉全部宰殺,靠希望牌飼料把劉氏家產養的又肥又壯。
1992年,劉氏兄弟的產業出現第一次分化。劉氏產業被劃分為三個領域:老大劉永言向高科技領域進軍;老三陳育新負責現有產業運轉(包括新津飼料場和飼料研究所),并且開拓房地產;老四劉永好跟隨二哥到各地發展分公司,建飼料場。
1996年,劉永好組建新希望集團,并于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A股。
1996年,劉永好發起成立民生銀行,并任副董事長。
2000年4月,劉永好收購科訊,正式涉足IT業。
中國財富二號家族變遷
在1997年7月21日公布的世界首富排行榜中,美國《福布斯》雜志察覺到劉氏兄弟間的實力變化。劉永行成為劉氏兄弟的代表,在世界500名巨富中劉氏兄弟的財富位于第219名。然而,在前兩年的排行榜中,劉永好一直是劉氏兄弟的代表人物,榜上列名。
就在《福布斯》選中劉永行為代表人物的同時,老二劉永行取代老四劉永好成為希望集團的法定代表人。實際上,早在1996年6月,希望集團董事會就決定更換法定代表人。
此事沒有聲張,又變成劉氏家族的一個內幕,這是因為在變更之前,老四劉永好有一個請求:在老二劉永行出任法定代表人后,對外不做宣傳。
組建新希望
1997年初,老四劉永好以南方公司屬下企業為基礎,以10家企業為主體成立新希望集團,這家希望集團的三級公司一亮相,第一個驚人之舉就是積極準備在深圳發行股票上市。組建新希望集團并力爭上市,劉永好的意愿是加速傳統家族式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過渡,成為社會化的股份公司。
為了新希望集團順利上市,老四劉永好開始大規模的宣傳,新希望頓時名聲四起。在新希望的宣傳中給公眾留下一些模糊概念,新希望成為希望集團的發展與超越,而且新希望與希望集團的資產與盈利狀況混為一體。三位兄長認為這樣不妥。
在1997年11月初,希望集團公告刊出:希望集團下設4個二級公司,新希望集團只是希望集團下屬南方公司的一個分支結構。這是劉氏兄弟第一次向公眾宣布,希望集團已不再是傳統的家族企業,已經具有產權明晰、職責分明的現代化企業的雛形。
分合之道
以倫理判斷,劉氏兄弟各立門戶是一件傷感情的事。人們總說:血濃于水,可如今變成親兄弟明算賬,兩種不同道德觀念碰撞搞得兄弟四人挺痛苦。
劉氏兄弟都承認分家的積極意義:從傳統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的演進蛻變。兄弟們均稱,這是主動的選擇,也是理性的選擇。{page_break}
第四名 王永慶家族:“經營之神”
王永慶二房子女及家人的合影,前排右為王貴云。
臺塑集團自企業成立以來最重大的一次人事變動是擔任臺塑集團董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王永慶卸任,職位由原臺塑總經理李志村接任,王永慶弟弟王永在的長子王文淵升任總裁。
今后,臺塑集團將進入由職業經理人和王家第二代聯手管理的同治時代。
從米店小老板到塑膠大王
1917年,臺北縣新店的一個農家喜添新丁,這就是后來被尊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
16歲王永慶開始開米店當老板。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興隆,王永慶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經濟發展,建筑業勢頭最好。王永慶抓住時機經營木材生意,獲利頗豐。這個普通農民的兒子成了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商人。
上世紀50年代初,臺灣工業局推出一系列工業發展計劃,其中包括利用美國援助興建石化工業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時年38歲的王永慶大膽接手這一項目,成立了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膠領域大獲成功的王永慶先后成立了南亞塑膠工廠、臺灣化學纖維工業公司等一大批企業。
目前,臺塑集團經營范圍十分廣泛,這個臺灣獨一無二的企業集團下轄9個公司、員工總數超過7萬,資產總額達1.5萬億新臺幣,成為臺灣各企業集團的龍頭老大。王永慶也以54億美元的身價登上《福布斯》全球頂級富人榜。
經營之神崇尚樸素人生觀
幾十年來,全球化工行業一直把王永慶尊為經營之神,其經營之道更是備受推崇,很多臺灣企業家都將王永慶的管理經驗當作最為實用的教科書。
王永慶從多年的經營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實用理論,其中最為精辟的是壓力管理和獎勵管理兩大法寶。
王永慶曾在總結成功經驗時表示,他認為最有效同時也最有意義的做法,是選擇永遠追求更大貢獻作為企業的目標。他說:我不但與別人競爭,對自己也是嚴之又嚴。
龍兄虎弟 紅花綠葉一個不少
王永在比哥哥王永慶小五歲,原任臺塑集團副董事長,是陪伴王永慶時間最長的事業搭檔。兩個人幾十年的合作經歷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這種兄弟之間的情義、家族內部的團結,就是臺塑集團持續高速發展的原動力。
誰來開啟后王永慶時代
隨著王永慶、王永在兩兄弟淡出決策層,臺塑集團將從二王時代過渡到行政中心集體領導時代,今后重大決策都將出自由王永在長子王文淵、王永慶之女王瑞華等七人組成的行政中心。
在目前的決策層中,被寄予厚望的王文淵歷任紡拓會董事長、臺塑區塑膠原料公會理事長、臺灣區人纖公會理事長,在島內知名度較高、行政經驗豐富,是臺塑第二代領導集團的領軍人物。而擔任副總裁的王瑞華長年居住美國,被當作老爸王永慶的海外替身,沉穩而內斂,工作能力和待人方式都深受員工肯定。
還有分析指出,王永慶兄弟相當欣賞美國洛克非勒家族,希望效法洛克非勒家族將財產信托的作法,確保兄弟兩人的股權永不分離、王氏家族永不崩離。未來臺塑集團各公司的運營權主要交由專業經營團隊負責,而實際擁有股權者,將是王永慶兩兄弟捐贈股權的基金會,以及與家族有關的法人機構。 {page_break}
第五名 包玉剛家族:“船王”之夢
包氏家族與區領導合影
包玉剛,1918年出生,浙江寧波人,父親包兆龍是一位經營造紙業的商人。抗戰勝利后全家遷往香港,靠著多年積蓄下的一點錢,去另闖天下。
開始,他與父親合伙做進出口生意,之后父親選擇經營房地產,而包玉剛看中的行業是航運。
1955年,37歲的包玉剛開始了船王之夢。他輾轉多處,最后終于獲得日本銀行貸款。包玉剛湊足77萬美元前往英國,買下了一艘以燒煤為動力的舊貨船,取名為金安號。
當金安號從英國駛向香港,途經印度洋的時候,包玉剛已經辦好了兩件事,一是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二是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
當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采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結算一次。這樣不但收費標準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可是包玉剛卻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船,通過訂立合約,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給別人,租用者按月交納租金,但租金標準卻要低得多。然而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包玉剛逐漸學會航運業務!
包玉剛買下金安號的第二年,由于蘇伊士運河因埃及戰爭而關閉,航運費用猛漲。當年年底,金安號賺的錢,就已經夠包玉剛買下7艘新船了!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運業出現蕭條,運價跌到最低點,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賠老本,只有包玉剛卻可以憑著合約穩收租金。事實證明他這個門外漢的經營策略是最好的經營策略。人們不得不承認,包玉剛的運氣和眼光都是一流的!
這次低潮過去后,不少人都學包玉剛的辦法,開始買舊船長期出租。可是包玉剛又改變了方針,將新船長期租給人家,舊船留著自已經營。因為,新船出租,租金自然比舊船高;而舊船自己用,效果則與新船一樣。
連戰皆捷之后,1962年匯豐銀行開始投資包玉剛的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包玉剛的資金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他個人在匯豐銀行的地位也穩步上升并成為匯豐銀行的副董事長!
在包玉剛的精心經營下,環球公司的船隊迅速壯大,1980年達到巔峰,船數達到200多艘,總噸位達2000萬噸,比美國和蘇聯的國家所屬船隊的總噸位還要大,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
從70年代初開始,他開始登陸,將賺得的部分財產投資于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業,兼營酒店和交通運輸。經過苦心經營,取得了和海上一樣的輝煌成就。
盡管包玉剛有如此顯赫的威望,但數十年來,他一直遵循著父親的教誨:腳踏實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體力行地做事。{page_break}
第六名 蔡萬霖家族:臺灣首富
蔡萬才(右)和長子蔡明忠
1993年3月,臺灣《卓越》雜志排出臺灣富豪榜,蔡萬霖以1400億元(新臺幣)的財富名列第一。自1988年以來,蔡萬霖的名字多次出現在世界各種雜志的富豪榜上,總是名列前茅。美國《財富》雜志認為他是全世界最富有的華人,名列世界富豪的前10名。
但是,這位華人首富一直行蹤神秘,他的一切,引起了人們的好奇與遐想……
白手起家,艱苦創業
蔡萬霖生于1924年,臺灣苗栗人。出身一個耕農之家。18歲全家遷往臺北市,蔡萬霖堅持讀書,后畢業于臺北商工專科學校。經過艱苦奮斗,在略有資本后,其兄蔡萬春創辦了以經營雜貨為主的大萬商行,蔡萬霖跟著兄長學習。到60年代,蔡氏家族企業已頗具規模。
好風憑借力,創辦國泰產物
蔡萬霖的發跡,是與其兄蔡萬春分不開的。六十年代開始,國民政府調整政策,在美援支持下,臺灣經濟開始起飛。蔡萬春創辦大萬系列產業積累了一定資本,隨后涉足百貨、建材、塑膠、建筑、保險等行業,開始他的多元化經營。1957年,蔡萬春出任十信理事主席,他利用十信積累的巨大資金,進一步發展金融、保險和信托業。蔡氏兄弟最重要的產業----國泰物產隨之誕生。
1961年,臺灣正式開放民間保險公司的設立,國泰從此開始發展壯大。
壽險競爭 大開局面
1962年3月,國泰人壽進行籌備工作。當時蔡萬春為董事長兼總經理,蔡萬霖任常務董事兼任副總經理。
國泰人壽設立之際,臺灣壽險處于激烈競爭的局面。這時候,蔡萬春、蔡萬霖兄弟發揮其聰明才華,大膽進擊,終于使國泰后來居上,也使國泰奠定了在金融業的根基和地位,其創業務才華至今為國泰內部所津津樂道。
經營思想 獨樹一幟
國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自1964年成立以來,公司建筑物遍及臺北、高雄、臺中等城鎮。因注重質量,價格合理,建筑物頗受購置房業者的歡迎贊許。
1981年,由于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臺灣的建筑業陷入蕭條,但蔡萬霖審時度勢,采取特惠購房辦法,突破逆境,使該公司在同行業中房屋銷售最佳。最近幾年,蔡萬霖對所建的高樓大廈,堅持只租不賣的政策,由于臺灣房地租日益昂貴,他現擁有的百余棟大樓,房地租金收入,每年就高達10億元。
躍居臺灣首富
蔡氏兄弟分家后,蔡萬霖領導的霖園關系企業集團事業繼續穩步發展,保持著在臺灣的領先地位。
近年來,霖園集團在蔡萬霖的掌舵下,致力于培養第二代。三個兒子蔡正達、蔡宏圖、蔡正宇及二個女婿劉清川及李奕世,均分別擔任重要職務。
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擁有龐大的財富而絕不炫耀,甚至不愿成為公眾人物,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避免暴露自己,造成一圈神秘的光環,讓別人永遠迷迷惑惑、見不到面紗后的真實形象,這是自我保護的上策,也是形成權威的開端。在這一點上,蔡萬霖是一位智者。{page_break}
第七名 南存輝家族:35元的第一桶金
南存輝
南存輝,從昔日溫州城內辛苦操勞的小小修鞋匠,幾經奮斗終成資產超過億萬美元的年輕富豪,連續三度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其中的跨度之大,變遷之巨,其實就是一部傳奇。
35元的第一桶金
南存輝13歲初中剛畢業便輟學子承父業,修了3年皮鞋。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溫州掀起一陣低壓電器創業潮。1984年南存輝與朋友合伙建起了一個作坊式的求精開關廠。做的是最簡單的低壓電器開關。可誰知賺來的第一筆錢只有35元錢。3個合作伙伴都沮喪極了,而南存輝卻興奮異常,因為他覺得自己終于找到了一條通往財富的路子。就從這35元的第一桶金中,他仿佛看到了創業的曙光。
1984年7月,他與朋友一起投資5萬元,在喧鬧的溫州柳市鎮上因陋就簡辦起了一個樂清縣求精開關廠,開始了他在電氣事業里的艱難跋涉。
分享其實是一種明智
與溫州老板們普遍的家族經營相比,南存輝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自正泰成立之日起,他就矢志不渝地推行股份制,以股權釋兵權。當他的股權從100%退到目前的不到20%,正泰卻在他的減法中發展得越來越大。
1991年,在與朋友合作創辦的求精開關廠解體后,南存輝吸收弟弟、妹夫等家族成員入股,組建了典型的家族企業———溫州正泰電器有限公司,南存輝個人占股60%以上。到1993年,正泰的年銷售收入達到5000多萬元。鋒芒初露的南存輝意識到,正泰要想繼續做大,必須進行一次脫胎換骨的變革。于是,南存輝充分利用正泰這張牌,走聯合的資本擴張之路。他先后將當地38家企業納入正泰麾下,于1994年2月組建了低壓電器行業第一家企業集團。正泰股東一下子增加到數十個,而南存輝個人股權則被稀釋至40%左右。
然而他在摸索中漸漸發現,家族企業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無法更多更好地吸納和利用優秀外來人才,而人才又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到1998年,幾經思考的南存輝突破阻力,毅然決定弱化南氏家族的股權絕對數,對家族控制的集團公司核心層(即低壓電器主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把家族核心利益讓出來,并在集團內推行股權配送制度,將最優良的資本配送給企業最為優秀的人才。就這樣,正泰的股東由原來的10個增加到現在的100多個,南存輝的股份下降至20%多。數十位百萬富翁誕生了。
家族色彩逐步在淡化,企業卻在不斷壯大,正泰目前已成為擁有資產30億元、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年上繳稅金逾5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對此,南存輝坦陳:分享不是慷慨,對創業者來說,分享是一種明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