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間現金為王 企業困局持續
針對民間借貸和小微企業的溫州中小企業再陷危情。
一方面,盡管政策性救企方案頻出,但以商業活動規則為生的銀行,仍主要支持國家導向型和正常運行的企業,大多數急需資金的小微企業依然得不到銀行貸款的“甘霖”;另一方面,民間持資者擔憂,年底結算高峰的來臨是否會再次擊垮部分企業的資金鏈,與其擔此風險放貸,不如捂緊口袋,現金為王。
民間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溫州市政府相關報告稱,企業資金鏈斷裂引發的倒閉和企業主出走現象可能還會在局部地區出現。溫州當地一位官員稱,企業困局或將持續到明年一季度。事實上,為應對可能到來的年末“跑路”回潮,溫州市政府已經開始對17個行業的代表企業進行大規模摸底。
銀行的有限救助
“申請了兩個月的貸款,至今還沒有批下來。”溫州一家鞋企老板老劉抱怨,政府要求銀行不抽資、不壓貸,鼓勵銀行增加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現在看來是“雷聲大、雨點小”。
老劉的鞋廠是一家典型的小微企業,工廠有30多個工人,年銷售額三四百萬元。他申請的70萬元貸款主要用于明年一個訂單的原材料采購,如果貸款批不下來,他只能放棄這個訂單,這將使他明年的經營陷入困境。
在溫州,還有不少企業老板面臨著和老劉同樣的局面。
面對小微企業困局,政府發力救助,要求銀行加大支持小微企業力度,但能夠受惠的小微企業仍然有限。
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告訴記者,現在企業的資金來源仍然很緊張,各個金融機構公布增加的一些貸款,實際上大部分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根本享受不到,也沒辦法從銀行取得貸款,這個途徑實際上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溫州一位銀行業相關人士稱,危機之后,監管部門對各銀行的授信額度有嚴格的流向監管,每家銀行必須對資金流向進行報備,明確對那些做實業的企業進行貸款。
但他同時坦言,無論是商業銀行或是國有銀行,其本身的企業性質無法改變,銀行要扶持的是對其有了解的企業。“我們的資本金是從儲戶處得來,銀行要對儲戶負責,我們要根據自身的商業原則進行貸款發放。”
有分析人士指出,政府救市與銀行放貸這種商業行為之間本身就存在“悖論”,如果要將救市定性為商業行為,那么對策本身就有很多東西是自相矛盾的,誰都不愿意讓利。
上述溫州銀行人士稱,目前而言,銀行貸款主要支持的還是國有導向型和運行正常的企業,一些有成長性的、科技型的中小微企業將優先受益,可享受政府轉貸資金、行業互助基金等支援,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則面臨被淘汰。
一向以溫州中小企業“代言人”形象出現的周德文,對此也表示,國家不會救所有小微企業,也只能是把比較好的成長型企業救活。
不過,周德文同時指出,目前出臺的救市措施還是治標不治本,“溫州小微企業占九成以上,量大面廣就應出臺公共政策,為中小企業減稅。”周德文補充說,現有的金融體制是給大中型企業服務的,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生存危機,就必須對金融體制進行徹底改革。
信用危機加劇
除銀行直接貸款外,小微企業的另一個資金來源是小額貸款和擔保公司等類金融機構。但現實情況是,企業同樣很難從這些機構那里得到足夠的幫助。
從事多年擔保生意的張先生認為,年底是企業資金需求急劇增加的時候,但恰恰今年這個時候參與借貸比較危險。“現在老板‘跑路’的事件還在繼續發生,很多貸款人可能就是準備‘跑路’的。所以大家都收緊口袋,熬著,等政府救。”
實際上,對企業信用危機的加劇,不僅發生在上述類金融機構中,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的發生,也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溫州民間的信任體系。近期,原本一直在溫州盛行的企業和個人間自有拆借幾乎停止,多數溫州人還是對政府出手相救持樂觀態度。
一位長期對溫州老鄉提供資金“支持”的上海溫商認為,溫州是中國改革開放和民營經濟的一個范本,政府必然會在最大程度上救市,而且,一旦大量溫州民企倒閉,會直接導致銀行暴露出大量的呆賬壞賬,所以銀行也必然加大信貸支持。“在危機過去之前,我們民間的投資者沒有必要再承擔風險。”
目前在溫州流傳著一個“玩笑”,說等過完年,該跳樓的跳樓,該跑路的跑路,這些都清理掉了,能活下來的人,就能拿到錢了。所以,現在都捂著口袋,不借錢、不炫富,等著實質性的救援政策出來。
相關人士指出,與資金短缺相比,這種綁架政府和消極等待的思想似乎更為可怕。
周德文也一再強調:“信用危機比金融危機以及中小企業生產危機還要嚴重,整個社會信用失去了,這就太可怕了。企業不相信銀行,銀行不相信企業,銀行貸款即使到期了也不敢還,還了就貸不出來了,企業馬上就得死。”{page_break}
堵不如疏
一方面是實業缺錢,另一方面是民間仍有大量富余資金無法到達實業手中。對于民間資金的流向,浙江省政府認為,堵不如疏。
12月7日,浙江省出臺了國內首個引導和規范民間融資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和改進民間融資管理的若干意見(試行)》,目的即為了引導與規范民間融資行為,發揮其積極作用的一面,逐步構筑一個使之從地下走上地面的陽光化體系。
上述《意見》明確對民資“非禁即入”的思路,包括鼓勵和引導民資進入實體經濟、重大項目建設等領域。
事實上,實體經濟在此前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民資流向的主體。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調查顯示,2003年溫州民間借貸資金高達90%的比例流入了生產經營、小生意和養殖業等實業領域,僅10%進入建房購房等其他途徑。此后幾年間,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升溫及礦產等資源價格急劇上漲,才逐步偏離實業,大量的資金涌入房地產、礦業等投機領域賺“快錢”。今年以來,溫州民間借貸資金規模約1100億元,其中投向生產經營占比驟降至35%,用于房地產投資的占20%,而流入民間借貸市場的資金多達45%,“以錢炒錢”成為當地民間融資的重要流向。
浙江省金融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吸引民資復歸實業,關鍵是讓他們看到投資的前景。《意見》中為民資所辟設的“陽光化投資領域”,都蘊含著大量的投資商機,回報不菲。
以“十二五”海洋經濟重大建設項目規劃為例,浙江全省統籌安排相關重點建設項目近500個,總投資約1.2萬億元,“十二五”期間將投資8000多億元。2010年至2012年,浙江省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海島基礎設施、海洋科技研發等項目建設,并建立10億元海洋產業基金,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海洋新興產業、臨港先進制造業等。
對于如何建立有效的民資投資渠道,《意見》中指出,將大力發展PE項目。據了解,浙江省除了出臺對股權投資機構的扶持政策外,今年還相繼發起設立了全省第一只管理規模達50億元的浙商產業投資基金和規模為5億元的省創投引導基金,并推動開展全省未上市公司股份轉讓試點。
除了引導民資向實體經濟投資外,《意見》同樣支持浙江民資投身金融業的熱情。事實上,目前民資進入金融業,在政策和法律層面已沒有任何障礙,但從操作層面看,民資所遭遇的“玻璃門”、“彈簧門”等現象依然存在。
此次浙江省出臺的《意見》,明確加快地方金融機構發展步伐,吸引更多民資參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的舉措,已表明在地方金融機構改革方面將進一步敞開對民資的大門。
據浙江省金融辦人士介紹,“十二五”時期,無論是建設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還是打造民間財富管理中心,對民資都意味著是難得的機遇。具體而言,像地方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小額貸款公司設立和增資擴股,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擴面,民資都可在其中一展身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