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勞資糾紛趨升 員工要求“N+1”賠償
赫比所有業務建在一個廠區,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此外,祝橋地區近年拆遷頻繁,大批農村居民轉為城鎮戶口,為赫比提供了相對低廉的勞動力來源。
“上周五,工廠運轉正常,搬遷在逐步進行,沒有發生罷工。”12月11日,赫比國際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說,所謂的“罷工”結束了。
但據報道,罷工并未終結,“前幾日約200名罷工工人聚集在一起,要求相關部門主持公道”。依此信息,數日來持續向赫比國際進行求證,但相關人士以“安排時間”為由始終沒有答復。
在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看來,赫比罷工所反映的勞資糾紛,折射出中國這個世界鞋業工廠正在轉身。
員工要求“N+1”賠償
參與抗議的員工介紹,10月底,公司“突然”貼出遷址公告,稱工廠將遷至上海南匯祝橋空港工業區金聞路79號。緊接著第二天,公司便給員工發放了《搬遷同意書》和離職書,限定員工在十個工作日作出選擇。“這讓我們措手不及。”一位員工說。
因此,不愿搬遷的工人提出了賠償要求。在采訪中發現,他們的訴求集中于獲取“N+1”賠償。所謂“N+1”賠償,即按相關法律規定,裁員需要按員工在企業工作的年限計算賠償金,每工作一年賠償一個月的薪水,不足一年按一年計算。
“主要是受了前一次‘罷工’事件的影響。”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士說。
該人士稱,今年7月,赫比位于上海金海路的一家分公司也是“突然決定將生產線搬至蘇州”,員工上班時才發現“車間已空無一物”,隨后雙方僵持了9天,最后公司按《勞動法》進行賠償。該人士回憶,員工最多獲賠了10萬多元。
但赫比此次并不同意“N+1”的賠償方案,因為此次搬遷屬于同城搬遷,非異地搬遷。據人民網報道,赫比決定將班車設置覆蓋面擴大至所有員工,并且乘車途中半小時視為工作時間1小時,大部分員工表示認可,重新上崗生產,搬遷活動也有序展開。赫比國際董事長姚曉東也向媒體表示,“糾紛大致解決,上述方案是最終方案。”
此前赫比有關人士也信誓旦旦地表示,罷工已經結束了,搬遷在進行中,“總之,沒有聽說任何賠償的信息”。
企業該不該賠
糾紛真的解決了嗎?日前媒體稱,仍有200名員工“要求政府主持公道”。
另有消息稱,上海法院和人力資源部門對企業整體搬遷引發的勞動仲裁程序采取的統一口徑是:“只要企業在本市范圍內整體搬遷,職工應當配合搬遷至新址工作,企業可以不解除勞動合同,也不必支付解除合同的經濟補償。”
但東南大學法學院律師張馬林解讀,“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同不同城已不是重點。再說,《勞動合同法》也規定,‘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合同達成協議’就要賠償。”{page_break}
他還認為,搬遷導致與員工簽訂合同時的勞動時間不符,增加了員工的勞動成本。
事實上,人民網曾引用協調小組的話稱,赫比在此次搬遷中具體方案“做得不到位”,也“欠缺與員工溝通”。
勞資糾紛趨升
宋頌興認為,此次赫比國際的勞資糾紛說明,勞動成本已經成為制造企業最敏感的那根神經。“勞動成本升高,員工要求漲薪,同時企業需要壓縮支出,一旦沒處理好,便會發生勞資糾紛”。
日前,有消息稱,日本日立集團旗下生產硬盤磁頭的孫公司——深圳海量存儲設備有限公司發生了停工風波;11月17日,東莞臺灣寶成集團旗下一家制鞋廠有2000多名工人集體停工。
“隨著經濟的增長,勞動力成本上升已成必然趨勢,同時逼迫企業進行遷移或轉型。”宋頌興說。以赫比為例,南匯祝橋空港工業區招商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赫比所有業務建在一個廠區,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此外,祝橋地區近年拆遷頻繁,大批農村居民轉為城鎮戶口,為赫比提供了相對低廉的勞動力來源。
有分析人士認為,類似勞資糾紛可能會危及到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但宋頌興認為,至少未來5年,中國仍將保持世界鞋業工廠的地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