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沖擊:打造城市商業綜合體
面對嚴峻的現實,近兩年來,全國各地紛紛加快了打造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步伐,力圖借此轉型突圍。以青島為例,據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前10個月,該市新開業的城市商業綜合體創造了歷史之最,數量超過10個。
各地可將商圈發展與地方特色產業、地域傳統歷史、文化創意產業、民族特色等相結合,打造出各不相同的商業業態,讓本地消費者和外來旅游者均有消費重點,形成消費沖動。
麥哲文則認為,各地商圈只有在規劃理念、業態以及運營模式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才能避免重走同質化發展的老路,有效應對電商沖擊。比如在規劃方面,需要更加突出功能、體驗過程及生活方式,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業態上,則需要注意景觀文脈化、環境生態化、設施人文化、功能休閑化和管理現代化。
在重慶,6月底,解放碑協信星光廣場開門營業。該廣場以“輕奢”為核心定位,將消費觸角伸進吃、喝、玩、樂、穿各個層面,以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3個多月后,集購物、娛樂、飲食、休閑、藝術于一體的解放碑國泰廣場,也開始試營業。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比較大,很多年輕人一有空就喜歡約上三五好友喝喝咖啡、看場電影、吃頓晚飯……這些休閑消費需求,將成為提升商圈人氣的重要因素。”渝中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基于此,解放碑開始引進以時尚、體驗消費為主的城市商業綜合體,提升商圈人氣。
除了解放碑商圈,在江北區觀音橋商圈、大石壩商圈、南岸區南坪商圈及九龍坡區楊家坪商圈等主城各大核心商圈及次級商圈,近兩年來都涌現出了一批城市商業綜合體。據業內人士不完全統計,目前主城區的城市商業綜合體至少有20個,諸如大石壩商圈的東原D7、大坪商圈的龍湖時代天街、觀音橋商圈的陽光世紀購物中心及融恒盈嘉中心等。
與傳統商圈業態相比,這類城市商業綜合體中百貨零售業態所占比例由過去的百分之七八十縮減到了百分之三四十,而以文化、娛樂、健康和休閑餐飲等為主的體驗業態則成為“新寵”。其中,休閑餐飲、兒童主題樂園等業態的占比,往往能達到30%甚至更高。
“電商對于傳統商業雖然有不小的沖擊,但其有著最大的軟肋——缺乏體驗感。相比之下,商業綜合體能夠揚長避短,讓消費者增強體驗感,這是電商無法比擬的優勢。”仲量聯行亞太區研究部總監麥哲文認為,打造體驗式消費的城市商業綜合體,不失為商圈走出當前百貨零售業下行困局的一個可行辦法。預計未來幾年內,傳統商圈向城市商業綜合體轉型的趨勢將愈加明顯,體驗式消費場所將會越來越多,中國各大商圈的零售業態將發生很大轉變。
房地產咨詢公司萊坊發布的一份報告則稱,截至2014年底,國內主要城市商業綜合體已達885個,預計2015年底這一數字將突破1000個;到2018年,全國商業綜合體的年供應量預計達到1200個。
各地熱捧的城市商業綜合體,究竟對消費者有沒有吸引力?
家住渝北區冉家壩的曾玲,經常在周末邀約朋友一起帶著孩子去大坪商圈龍湖時代天街C館玩。她解釋說,這里以親子互動作為主題,有游樂園、親子教育等各種體驗項目,孩子呆一整天都沒問題。
“親子教育體驗等體驗式消費項目,極大地提升了龍湖時代天街人氣。”龍湖時代天街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該購物中心零售總額達到8.97億元,同比增長約51%。
不過,并不是每個城市商業綜合體都有旺盛的人氣。近日,有網絡媒體披露,集購物、餐飲、娛樂、游玩、健身、旅游和休閑等綜合功能于一體的成都富力廣場,經營慘淡,空置率高達50%。
專家在重慶商圈發展峰會上透露,目前在我國不少地方,都出現了部分城市商業綜合體“有場無商、有場無業”的慘淡景象。
“國內各個商圈蜂擁而上打造城市商業綜合體,同樣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唐路元擔憂,如果再這樣無節制地發展下去,很多地方的城市商業綜合體也將面臨過剩的風險,走上傳統商圈百貨零售業同質化競爭的老路。
在唐路元看來,在當前商業零售下滑的嚴峻形勢下,商圈要應對電商等因素造成的沖擊,關鍵在于去同質化,與電商展開錯位競爭。一方面,各地要做好商圈發展規劃,根據居民消費能力、既有商業體量等實際情況,打造城市商業綜合體這種有別于網購的消費項目,避免盲目發展;另一方面,城市商業綜合體又不能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特色、亮點。
那么,商圈如何才能做到在與電商錯位競爭的同時,又各具特色呢?
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中國商旅文產業聯盟主任韓健徽認為,各個商圈應努力推動商業、旅游和文化進行融合,打造商業繁榮地、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展示地。在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促進旅游購物消費,但這一直是各地商圈的一個短板。其中,地域特色不突出、不鮮明,是致使各地商圈旅游購物消費長期無法實現突破的最大瓶頸。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