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對體育服飾消費持積極態度 成經濟新增長點
目前,人們對體育文化產業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體育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不可忽略的增長點。尤其是近幾年,人們在體育運動上投入的資金和時間都有了明顯提高。某研究中心于2014年12月開展了關于“廣州市民體育運動服飾消費情況”的調查,調研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最后獲取了321份有效問卷。調查涵蓋了各個年齡層、文化程度及收入水平的受訪者。
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者對體育消費持積極態度,體育運動消費更呈現出實用性和理性的特點。質量、舒適和款式是人們選擇產品的主要因素。而對于可穿戴式運動設備的新概念,大多數受訪者并不了解也沒有購買經歷,關注度并不高。
九成受訪者持積極態度
近來,人們對運動愈發熱愛了。珠江邊上每天都可見散步、慢跑、騎單車健身的人,而在網上諸如“如何科學跑步”、“在跑步時我們在想些什么”這樣的帖子也有很高的轉發和回復率。市民劉先生就堅持每天跑5公里,以緩解在每天坐在辦公室產生的疲勞感,他對運動設備如跑鞋、跑步用的APP也有自己的需求和偏好。
調查顯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將“體育消費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認為“體育消費是現代生活的體現”、“體育消費是買健康的”受訪者占比達26.4%和25.9%。僅有不到一成的受訪者認為“體育消費可有可無”或“體育消費完全沒有必要”。從購買時機來說,體育運動消費尚屬實用型的理性消費,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在“需要使用時”才會購買,22.8%的受訪者會在“促銷打折時”購買,而沖動型消費者如“新品上市時”、“心血來潮時”購買的占比較少。
受訪者更偏好實體店
盡管國內運動品牌近兩年來有“關閉門店”的趨勢,但絕大多數受訪者還是更傾向于去“實體店”獲取所需信息。此外,“自行搜索”、“電視”和“他人口頭推薦”也是較多人選擇的途徑。因此,在購買途徑上,實體店依然是主流。在專賣專柜購買的受訪者比例達到了55.9%,通過折扣店或工廠店購買所占比率為29.3%,另有12.4%的受訪者傾向于在外貿店購買體育運動服飾。通過“網購海淘”購買體育運動服飾的僅有2.4%。
對于品牌偏好,國外品牌更受到喜愛。不考慮價格因素,受訪者更傾向于購買的體育運動服飾品牌前三名是“耐克”、“阿迪達斯”和“新百倫”,而國產體育運動服飾品牌前三名是“安踏”、“李寧”、“361度”,但均低于國外品牌。
在體育運動服飾消費支出變化方面,過去半年體育運動服飾支出在“200~399元”范圍的占比最高(29.3%),“400~599元”的為22.4%。同時,消費支出水平在2014年并沒有太大的浮動,54.1%受訪者保持基本不變,25.9%的受訪者“小幅增加”。
在受訪者看來,“質量”、“舒適”、“款式”是影響體育運動服飾消費的最敏感因素。其次為“價格”、“品牌”,“收藏價值”和“廣告吸引力”并不被大多數受訪者所關注。受訪者主要的購買類型為“鞋襪”(57.9%),“T恤”、“褲子”與“外套”次之。
運動設備受關注度不高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些年來,體育運動設備中的可穿戴式運動設備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將是未來運動設備發展的趨勢。然而對于普通市民來說,可穿戴式運動設備的關注度并不算高。
熱愛運動的劉先生也對此不甚了解。不過,他認為這類運動裝備只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條件越來越高才有市場。而在企業員工姚先生看來,這類設備只是在賣概念,但他同樣認可智能運動裝備的市場,只是覺得面向的人群可能更高端一些。
調查顯示,對于穿戴式智能運動設備,有65.6%的受訪者表示沒有購買過,29.7%的受訪者表示尚在觀望,僅有4.7%的受訪者表示買過。影響購買結果的原因其實是大多數人對可穿戴式運動設備并不了解,這一占比達到了38.9%。“功能因素”和“價格因素”分別占23.4%和21.5%。對這類設備的態度方面,有40.4%的受訪者表示對穿戴式智能運動設備“無所謂”,32.3%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感興趣”,僅有5%的受訪者“非常感興趣”。
研究員手記
經過暨南大學輿情研究中心的調研發現,絕大多數廣州市民都有體育運動服飾消費的經歷。市民體育消費多數是建立在個人興趣和保持健康的消費觀念上。但總體來說,廣州市民的體育消費偏低,市民潛在體育消費能力還沒得到釋放。通過此次調查,研究員認為體育消費是精神體魄同時受益,提出以下建議:
從調研的結果來看,目前的運動服飾消費還處于較為低級的狀態,具體表現在運動服飾支出量偏低、購買的運動服飾類型較為集中單一。價格戰只能讓問題更嚴重。就未來趨勢而言,近幾年,健康意識的流行推動了受訪對象在體育運動服飾消費方面的支出。有數據顯示,體育運動服飾消費者整體數量在未來幾年內將會持續增加。針對這塊越做越大的蛋糕,單純的價格戰已經不能挑動消費者日漸麻木的神經,消費者需要更多更新鮮的刺激。
在關于剔除了價格因素的“品牌偏好”調研中,國外的運動服飾品牌以近乎壓倒性的優勢碾壓了國內的運動服飾品牌。本土的運動服飾品牌在努力提升自身產品性價比的同時,更要注重本土品牌的美譽度與忠誠度的建設。國內運動服飾品牌欠缺的更多是在核心能力方面,忽視創新才是致命傷。
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不少移動設備廠商都把以智能手環為代表的穿戴式智能運動設備作為業務拓展的重點,各種運動手環、智能手表層出不窮,市場上看似熱火朝天,但從調研的結果來看,這塊市場似乎并不容樂觀。大部分受訪者都因為不了解功能、價格不符合心理預期等原因對所謂的穿戴式智能運動設備不“感冒”。
以體育運動服飾為代表的體育產業作為國家經濟中的一部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舉足輕重,如何提升整體產業的發展水平,擺脫“中國制造等同于廉價產品”的固有印象值得我們做更進一步的思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