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黑工”走俏長三角服裝加工廠的秘密
在我國“民工荒”背景下,一些東南亞國家平民通過各種地下途徑,進入我國非法就業。筆者調查發現,繼珠三角后,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或將成“洋黑工”掘金首選地。其背后,折射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同事居然是“老外”
“真沒想到,我每天跟一群‘老外’在一起上班!”小李是諸暨某紡織廠的一名員工,談到前段時間發生在廠里的“洋黑工”事件,她說自己23歲了,“還是第一次聽說有外國人到中國打工”。
小李生長在江西農村,出來打工已有兩年時間了。其眼中的“老外”,是一群越南工人,“他們大多人聽不懂中國話,也不會說漢語或英語,只會打簡單的手勢”。
這群只會打簡單手勢的越南工人,共28名,他們平時很少跟外人交流——該紡織廠有近400名員工,這群“老外”生活在自己的“部落”里,每月領取1000余元的工資報酬。
在這群“老外”中,魏文通(音)是唯一一個會說中國話的人。魏文通今年21歲,1年前就通過朋友,從中越邊境非法潛入我國,在廣西、廣東一帶私營企業打工。今年5月初,魏文通回了一趟越南老家,當月底,他與同鄉一起,到了諸暨這家紡織廠工作。
日前,在諸暨市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的整治“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專項行動中,魏文通等28名“老外”浮出水面。“到中國打工,每月能掙人民幣900元以上,我們很喜歡這里。”在接受調查時,魏文通說,“在越南,做同樣的活,每月最多只能掙人民幣400元,所以我們國家很多人希望能來中國打工。”
鋌而走險源于招工難
說到鋌而走險非法用工之事,小李所在的該紡織廠總經理楊某說,是由于自己實在招不到國內工人,才出此下策。
據了解,楊某的紡織廠在當地屬中等偏小企業,由于在設備改造和技術創新方面投入不夠,生產同樣數量的產品,相對于其他規模型企業,該廠需要更多的工人。因此在民工荒背景下,該紡織廠的“招工難”問題愈加明顯。
“我們外貿訂單很多,外商每次下訂單前,我們都要問清數量,如果量特別大的話,我們都不接。”楊說,由于招不到工人,當地很多工廠和他們一樣“限制訂單”,而與此同時,很多機器處于閑置狀態。
今年5月底,楊在越南談生意時,有當地勞務中介公司說越南工人薪酬低。“當時,我們正好急缺人,就動了心雇傭越南人,帶回廠里打工。”楊說。
據介紹,當越南中介公司把招工消息發出后,一下子來了幾百個人。由于擔心這些工人在國內工作的合法性,楊從報名者挑選了28人,并為其辦理了一個月的旅游簽證,以旅游的名義進入我國境內。
“以前,我們到國外打工、經商蠻多的,現在老外都到中國打工了,說明中國經濟這些年的確發展很快。”楊說。但沒多久,有關部門找上門來,除了將28名“老外”全部遣送出境外,還對該廠行政處罰2萬多元。
“洋黑工”轉戰長三角
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一些外向型企業遭受沉重打擊,一些企業破產倒閉,外地工人被迫回家。而隨著外部環境的轉暖,各地經濟生產去年又繁忙起來,“招工難”、“民工荒”現象頻現。于是,就有不少越南、緬甸的工人入境打工。
2009年6月,紹興縣查處了兩名非法“洋黑工”;今年4月,4名緬甸人到諸暨某襪廠做織襪工,6月中旬被有關部門全部遣送出境。
上述4名緬甸“洋黑工”在接受調查時說:“在老家一個月只能賺十美元,所以我們很多老鄉想到中國打工,已經有幾百人過來了,這一次他們幾十人偷渡過來,大多是到蘇浙一帶打工的。”
據了解,“洋黑工”多年前就在珠三角出現。在廣東珠海、廣州等地,“洋黑工”是很多中小企業心照不宣的現象。而近年來,隨著紡織、機械、五金等勞動密集型經濟的快速發展,長三角地區成了“洋黑工”淘金的新目標。
但到底有多少“洋黑工”?有關部門表示,由于“洋黑工”都是秘密使用的,整體數據難以統計。“但從最近幾次檢查來看,個別小企業雇傭‘洋黑工’有擴大的趨勢。”相關人員如是說。
此說法得到了楊的證實。“跟我接觸的越南那家勞務中介公司規模很小,但他們每年往中國輸出400多人。以往主要前往廣東地區,而現在前往長三角地區的多了起來。”
{page_break}
低端勞務不能引進
據了解,越南、緬甸的“洋黑工”,工資只需中國工人的一半,甚至更少。與目前的中國勞動力成本相比,他們更具吸引力。
“我們企業處于產業鏈末端,利潤本來就很低,而如果國家允許,我是很歡迎越南工人來工作的。”楊說。
與楊的紡織廠一樣,不少企業也表示愿意通過這種地下形式招聘“老外”,“他們不需要繳納各種保險,也不會嚷著漲工資,也不像中國工人那樣,春節、中秋都會回老家,對工廠生產造成影響。”
那么,眾多中小企業喜歡的“老外”,能進入我國工廠合法工作嗎?
筆者查閱了《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其中明確規定須辦理《外國人就業證》和職業簽證,并且對工作崗位的要求是“應是有特殊需要,國內暫缺適當人選,且不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據介紹,上述規定明確了“企業若需要引進外國人,只能是中高端人才,而外國低端勞務是不能引進。”
而對于“洋黑工”,《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明確要求,對未辦理手續擅自聘用外國人的用人單位,公安機關在終止其雇用行為的同時,可以對用工單位處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罰款,并責令其承擔遣送私自雇用的外國人的全部費用。
“洋黑工”考驗勞務市場
由于越南、緬甸在地理上同中國毗連,因而邊民歷來都有往來。據報道,在1020公里長的廣西中越陸地邊境線上,越南人只需步行幾分鐘就可以進入中國,他們通過各種方式逃避檢查后,買張車票就能到達各大城市。
“洋黑工”問題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在公安部的統一部署下,我省公安部門多次開展整治“三非”專項行動,發動群眾提供、舉報“三非”線索。而根據公安部的規定,凡屬非法入境或非法居留的外國人,不管是否在聯合國難民署登記,滯留地公安機關都要“發現一個,查處一個,遣送一個”。但由于利益誘惑,“洋黑工”受到個別中小企業的青睞,“洋黑工”事件在各地也時有發生。
筆者算了一筆賬,如諸暨某紡織廠雇傭的28個“洋黑工”,以每人每月比國內工人少600元工資計,一個月僅工資支出就可節省1.7萬元。
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國內“招工難”的狀況下,勞動力成本進一步上升,或許會有更多企業,尤其是技術含量低的傳統加工制造企業,不惜冒著被罰款的風險,非法雇傭“洋黑工”。在滿足企業正常生產的同時,用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企業效益。
據了解,2009年底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921萬人。有關人力資源專家指出,在當前情況下,“洋黑工”一旦大量涌入中國,將會對我國低端勞動力市場帶來很大考驗。
企業轉型升級是關鍵
28名“老外”遣送回國后,楊的工廠又多了一些空置設備,他依然面臨著國內工人招不到、“洋黑工”無法引進的困境。而在每次開展的“三非”專項行動中,都有企業面臨著類似的困境。
中小加工企業無技術、無品牌,產品利潤低,他們只有不斷降低成本,才能維持當前的較低利潤率。專家指出,有了境外低成本勞動力,讓包含生產成本降低成為可能,這是“洋黑工”屢禁不絕的根本原因。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提高企業品牌意識、提升產品競爭力外,還有一些企業嘗試著“走出去”,在越南等國家建立生產基地。有關人士認為,這不僅能消除、規避國際市場貿易壁壘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還可以享受國外的優惠政策和人力資源成本優勢。
就拿紹興來說,近年來,該市越美集團、達亨集團、海亮集團分別在國外興建了尼日利亞紡織工業園區、博茨瓦納紡織工業園區、越南龍江工業園區。其中的越南龍江工業園區目前已有9家中國企業入住,其中不乏正元襪業、雙達木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
采訪手記
中小企業何時能微笑?
生產效率低→需要大量工人→企業招工難→“洋黑工”出現←減少人力成本←降低生產成本←維護現有較低利潤←企業利潤低。
在近期對“洋黑工”事件的調查中,筆者總結出“洋黑工”出現的兩個直接原因:生產效率低、企業利潤低。而在上述諸多箭頭的背后,折射出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
不可否認,在過去30多年里,勞動密集型產業做出了諸多貢獻。依托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發展出口加工業,使“MadeInChina”——“中國制造”風靡世界。
經濟學領域有個“微笑曲線”概念,專利、技術和品牌、服務分別位于獲利高位的曲線兩端,而組裝、制造位于獲利低端的底部。我國大多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處于“微笑曲線”底端,面臨著“企業利潤低、生產效率低、品牌技術低”的不利局面。如今,受資源制約和用工成本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些處在產業鏈低端的企業舉步維艱。
當前,我國政府要求企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面前,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并開展淘汰落后產能等一系列舉措。
在采訪中,筆者感受到,很多中小企業對轉型升級的愿望是強烈的,而能力卻是十分有限。利潤低、效率低、招工難,擺在他們面前的,除了閑置的機器,還有對轉型升級的美好憧憬。相比其他人,這個群體更知道提高生產效率、改進生產工藝意味著什么。
在網絡上,“MadeInChina”被一些網友譯為“山寨”。要想讓中小企業從“生產車間”變身“企業總部”,除了提高生產技術,品牌建設也要擺上日程。
當不再徘徊于產業鏈低端,而是在技術、品牌層面有所突破,占領了“微笑曲線”的兩端,我國眾多中小企業或許才會開心地微笑。
而此間,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