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價格迷霧”
服裝價格的上漲“箭在弦上”。然而,據國家統計局近期數據顯示,7月份衣著類產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0%,但是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8﹪。
價格到底漲還是降?讓人一頭霧水。
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一漲一降”并不奇怪
中國服裝協會產業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國強對記者分析,這“一漲一降”并不奇怪:“生產要素成本的大面積上調,企業必然會有漲價的沖動。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綜觀現在我們整個中國服裝市場,還是供大于需的情況,服裝企業的生產依舊熱火朝天,源源不斷的產品在涌向市場。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近兩年來由于外需受影響,一部分原本做外貿的‘生產力’轉向國內市場,到底該如何消化這些產品還是一個問題。”
同時,記者還聯系到了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袁鋼明。在采訪中,袁鋼明也提到了供大于求的問題:“當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時候,生產廠家往往通過彼此競爭來爭奪顧客。沒有足夠的市場購買力,就難以點燃漲價的導火索。”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大多服裝品牌還都處于觀望狀態,不敢盲目漲價的原因。
消費者不買賬
既然供大于求,就可以說現在的服裝行業還是一個買方市場,消費者的“買與不買”就成為了調節市場價格的一個微妙杠桿。
袁鋼明指出:“和其他消費品不太一樣,服裝類消費品價格受成本影響是有限的。服裝是享受型商品,而不是生活必需品。迫于現在的經濟形勢,消費者一方面收入沒有增多,另一方面又要面對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漲價壓力,只能減少一部分支出,服裝消費自然首當其沖。不管是石油價格上漲,還是棉花價格上漲,意義都不大,畢竟把價格定得再高,消費者不買賬也沒有用。”
確實,作為一名普通的消費者,我們往往對于服裝的消費是彈性極大的。今天有錢了,就可以買貴一點的,如果明天沒有錢了,就算不添置新衣服,生活也不會受太大影響。
“雖然國家一直在強調擴大內需,但這個‘內需’所涵蓋的更多還是指保障性需求,服裝的購買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很難有大幅度膨脹。”陳國強提道。
綜合以上原因,當被問道下半年的服裝價格走勢時,袁鋼明和陳國強給出了類似的答案:在短時間內,服裝價格還是以看跌為主。
企業如何才能漲價
價格不漲反跌,供求關系無法被左右,企業就要坐以待斃么?
陳國強認為:“市場上的少數高端產品價格還是會往上走的。長遠來看,服裝價格未必是要降的。要看到我們的很多品牌在提升,我們的一部分產品質量在變化、附加值在提高。”
說到底,還是繞不過中國制造業的頑疾,對于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過于依賴,上游市場一有風吹草動,下游市場就立馬亂了陣腳。一個真正成熟的企業會存在一部分可相對自由操作的成本空間,也就是管理成本和過程成本等。我們就大可以在這其中做文章。
因此,陳國強指出:“關鍵是我們的服裝產業要做好專業化分工,這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沒有必要,提到產業升級,就一股風地都跑去做自己的‘品牌’,在短時間內,一個產業的整體升級是不現實的。就目前來說,最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優化橫向的產業分工合作。大企業有實力就去做品牌,小企業沒實力也可以將國際OEM(代工生產)做得很專業化。各企業發揮所長,整合資源配置,實現對產業鏈的有效控制自然也就不是什么難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