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的“冷”爆發
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材料被認為是其他產業的“基石”,肩負著工業轉型“突破口”的重擔。
“稀土!稀土!”2010年9月,本刊曾用這樣的警示性標題揭示了一場稀土資源爭奪戰臺前幕后。
對于稀土的爭奪和熱捧,亦可被視為對新材料的爭奪和熱捧。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材料”與其他六大產業相比,由于遠離消費終端,加之充滿著專業拗口的術語往往不被民眾所認知,但其所具有的重要性是無法被忽視的。
“新材料是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是產業升級。新材料的應用領域相當廣泛,下游產業涉及電子、通訊、汽車、醫藥、醫療、航天航空、國防軍工以及房地產、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諸多領域。”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咨詢部的主任唐見茂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新材料,是一切高新技術的基礎,所以任何一個技術的突破,都要首先從新材料開始突破。”
工業轉型的“突破口”
歷史經驗表明,新材料的技術突破往往給人類文明和科技翻開嶄新的一頁。上世紀60年代,正是由于半導體新材料的突破,使得人們進入了電子信息時代,引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從我國取得的突破性高新科技成就來看,神舟載人飛船、嫦娥衛星、高速鐵路、大飛機、航空母艦、新型核電站等領域都是衡量一個國家尖端科技水平的試金石,而其中使用到的新材料往往具有“定海神針”的作用。
國泰君安一位新材料行業分析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與耳熟能詳的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產業等新興產業相比,新材料的民眾知曉度相對較低,其所涉及的領域也比較冷門,但新材料卻是我國工業實現轉型的突破口。”
改革開放以來,以服裝紡織為代表的低附加值的輕工業成為拉動我國外貿經濟的引擎,這一方面與我國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有關,更為關鍵的是我國在諸多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工業科技領域缺乏自主研發的能力。
無論是在民用領域還是軍用領域,某些核心部件和關鍵材料無法實現國產化使得跨國公司通過技術封鎖形成市場壟斷,進而以產品高價向我國出售和轉讓。隨著新一輪高科技浪潮即將來臨,能否在新材料研發生產領域捷足先登就變得至為重要。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知情人士向記者介紹說,“十一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就曾把新材料作為高技術產業工程重大專項,重點發展特種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復合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產業群。
據了解,2008年,國家發改委決定在7個城市圍繞重點產業發展的需求,以電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為發展重點,建設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截至2009年底,我國區域性新材料產業基地已經達到88家,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目前一些高科技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撐,比如計算機、通訊、半導體專用新材料、磁性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納米技術產業以及我國正在推進的大飛機、高速列車、電動汽車等重點工程,此外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領域,都離不開一系列核心新材料技術的突破。
新興產業的“基石”
“在政府重點支持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材料是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五大產業的基石。”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調研報告如此描述。
與傳統材料相比,新材料產業具有技術高度密集、研究與開發投入高、產品的附加值高等特點。隨著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對新材料需求的種類和數量都大大增加。因此,新材料市場的需求前景也被十分看好。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咨詢部的主任唐見茂向記者介紹說,新材料涉及的面非常廣,永磁材料、光纖材料、新能源材料、太陽光伏材料、風能材料、核能材料、生物智能、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材料,電子信息中的微電子信息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航空航天的復合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這些都是我們國家重點關注的新材料的領域。
也有研究機構把《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提到的“新材料菜單”概括為新能源材料、節能環保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幾個細分行業。中銀國際在一份關于新材料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新材料產業的下游產業涉及廣泛,包括汽車、航空設備、通訊設備、家電、IT 行業以及房地產、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諸多領域,我國以上領域目前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對新材料的需求巨大。而根據最新的來自官方的研究報告顯示,國家有關部委已經預測新材料2015年的市場規模定格在了2000億元。
2000億的投資機會{page_break}
進入本世紀以來,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幾乎每年都會組織國內材料領域科技及產業界知名的院士、專家共同編寫《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報告》。
記者從2009年《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報告》看到,2010年,中國新材料產業的市場規模有望超過800億元,而至2015年,這一數值將達到2000億元,新材料產業無疑是未來最具增長活力和投資機會的領域之一。
不過,未來五年誰將分享這些市場規模仍然很難有所定論。因為新材料種類繁多,分類復雜,目前兩市涉及新材料的上市公司也呈數量大、行業分布廣的特點。根據概念行業分類,截至目前,兩市共有140多家上市公司,涉及行業超過10個。
申銀萬國關于新材料的分析報告指出,未來一段時期,新能源發電拉動鈦材、鋯材、高溫合金、稀土永磁等保持30%以上增長;節能電機產生10倍量的釹鐵硼材料需求;高端裝備制造推動鈦材、高溫合金無限增速;新能源汽車對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占比將達到20%以上。
針對龐雜的新材料產業前景,國聯證券新材料研究員張忠認為,新材料需要通過技術解決存在問題,通過市場解決生存問題,通過政策解決速度問題,因此技術相對成熟,能夠實現產業化,市場空間巨大,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方向的新材料子行業更具有吸引力。
記者注意到,以碳纖維復合材料為例,它是一種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先進結構材料,具有輕質高強的特性,未來很有可能會大規模使用于航空航天領域。與鋼結構材料為主的飛機相比,其減重效果可以達到20%~40%,在實現節能環保效果的同時,亦能體現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類似的由于新材料研發而帶來的行業甚至產業革命或將在“十二五”期間不斷涌現。
概念股收益排名
002129中環股份(27.60,-0.33,-1.18%) +178.36%
000970中科三環(28.00,0.02,0.07%) +172.37%
600330天通股份(17.31,0.02,0.12%) +151.82%
600980北礦磁材(30.20,0.06,0.20%) +141.22%
002056橫店東磁(39.50,0.24,0.61%) +138.37%
600111包鋼稀土(72.55,1.11,1.55%) +134.20%
002057中鋼天源(26.82,0.41,1.55%) +98.47%
000795太原剛玉(18.84,0.72,3.97%) +96.83%
000758中色股份(32.93,1.39,4.41%) +81.15%
002130沃爾核材(23.95,0.82,3.55%) +67.75%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