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主義之感性化消費、小眾化消費與娛樂化消費
新消費主義之一:感性化消費
美特斯邦威是娛樂營銷的先行者
讓他們在娛樂中領悟消費樂趣
其實,80后消費主張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與發展型”轉變。
80后從小家庭環境相對富足,童年隨心所欲,生活助長了他們的娛樂心態。又恰逢中國娛樂業快速發展時期,形形色色的玩具、娛樂產品在他們心靈打下了烙印。他們走上社會后,舞臺開始不再僅僅屬于明星,他們可以通過播客播放自己的電影。專欄也不僅僅是專家的專利,他們可通過博客發表自己的觀點。
相比于70后有錢買房的“物質化消費”,80后則強調“感官型消費”,買CD、上網、互動游戲、旅游、聚會、健身等。貪玩、盡興,追求快樂生活,是他們的典型特征。
有數據顯示,多數80后把月收入大約18%花在休閑娛樂上,20%花在外出旅游上,為此支出的交通費都占到16%左右。
根據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所做的“21世紀中國大學生消費與生活形態研究報告”,60%的人擁有手機,27%的人擁有個人電腦,耐克、阿迪達斯市場份額均超過了10%。
“從深夜KTV里他們舞動的身影,從娛樂選秀節目上他們的吶喊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喜愛娛樂。”著名策劃師李光斗說:90后討厭說教,討厭教條,討厭一本正經。
其實,對于80后、90后來說,如果將品牌理念特質融入到娛樂中,給予他們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感受,他們在娛樂中就能領悟到消費樂趣。
比如,耐克公司專門設計一種電腦游戲,讓參與者在游戲中與球王喬丹一起打籃球。在“勁舞團”游戲中,玩家們則可以用美特斯邦威提供的虛擬服裝隨意裝扮自己。隨著3D電影大熱,Armani Exchange 3D廣告附帶在了期刊雜志等媒體,還會附帶贈送3D眼鏡。
而消費者在電影院里看《鋼鐵俠2》時,人們欣賞到插播帶有影片片花的森馬廣告。
其實,在《鋼鐵俠2》中國官方首映禮上,森馬與影片服裝設計師瑪麗·索福瑞斯共同推出了《鋼鐵俠2》Special Collection潮服發布會,包括了強調運動感和科技感的賽車服等系列。
“非常棒”,將原本超級英雄造型轉化為成衣系列后,索福瑞斯表示非常興奮。
合作之后,“森馬生產一系列相關服飾,靈感來自黑蜘蛛與托尼·斯塔克的服裝”,森馬希望將電影服裝延伸到成衣設計。
而從2009年4月份開始,美特斯邦威在全國2000多家專賣店開設變形金剛專區,推出變形金剛動畫版產品,并在市場上熱賣。
這源于《變形金剛2》影片中,美特斯邦威的植入鏡頭。
據介紹,植入鏡頭有兩處較為明顯,路邊“Meters/bonwe美特斯邦威”廣告牌,以及“Meters/bonwe不走尋常路”的車身廣告。另外還有3個植入廣告鏡頭。
這次美特斯邦威的廣告植入,得益的不僅僅是美特斯邦威,通過植入中國廣告,也會吸引原本就是美特斯邦威的消費者,走進電影院。
受到變形金剛動畫版產品熱銷的啟發,美特斯邦威開始了卡通之旅。{page_break}
美特斯邦威服飾去年推出了卡通系列T恤產品MTEE。
其中一款T恤,正面印花圖案是孫悟空扶著土地爺,還給孫悟空戴上了紅領巾,胳膊上又加上了少先隊大隊長標志“三道杠”,這件用英文寫著“YOUNG PIONEER IS MY NAME”(少先隊員是我的名字)受到熱捧。
“與60后、70后消費者相比較,80后、90后在成長過程中受卡通影響更大,”浙江理工大學服裝設計系主任趙偉國說,以前童裝用到的卡通形象,逐漸被大眾服裝品牌改造為帶有情節性的、成年人也可以穿的服裝。
其實,班尼路、森馬、優衣庫近年來都推出了類似的卡通形象授權產品。
“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有著強烈的回歸率真的沖動。”服裝界的“卡通旋風”,在服裝設計師陳慧華看來,達到了白熱化程度。
其實,MTEE的熱銷與代言人選擇也有很大關系。
MTEE代言人周杰倫、街舞組合 STOCREW和BEATBOX等,在80后、90后中有很多粉絲。
在周杰倫之前,美特斯邦威代言人是郭富城。雖然呼聲極高,但對于80后來說,他屬于上個世紀,選擇周杰倫被認為是美特斯邦威最得意的大手筆。
起初,周成建并非看上了周杰倫的人氣,而是相中了其個性。他的歌永遠是懶洋洋的,他的表情也總是酷酷的,帶著點叛逆,這也是年輕歌迷喜歡他的原因。
而2009年下半年,隨著營業額大幅提升,凡客覺得應該做品牌廣告。
他們在網站上進行代言人評選調查,也向廣告公司征詢意見,但人選總讓CEO陳年“感覺不對”,直到韓寒和王珞丹的出現。
但是,陳年并沒有選很酷的場景,而是韓寒在街頭喝完餛飩湯擦擦嘴的情景,“我就是想表達出意見領袖日常生活的一面。”陳年說。
“其實這就是凡客文化。”陳年說,因為賣服裝就像Facebook,核心是對人性的理解。
如今,韓寒已經成為凡客的一種符號性元素。
而故事最容易貼近人性,并使得商品更有情感。
“一個來自‘B612號小行星’的金發小男孩,他被自己鐘愛的一朵玫瑰傷透了心,在候鳥的幫助下從小小的星球出走,游歷了眾多小行星后來到地球。”《小王子》正是2010年謎底秋冬季的設計主題。
設計師設計了多款帶有小王子元素產品:如飛行員眼罩和帽子等元素的設計。在店鋪,各種布簾、吊籃上也會有這一季的《小王子》故事中星球的印花,在櫥窗展示中還有故事的單元節選。
“以故事作為服飾每一季設計主題,可以幫助產品更好的營銷。”服裝產品銷售專家賈小藝說,對顧客體貌和風格要求也并不嚴格,設計感和時尚感都比較鮮明,容易抓住顧客的心。
而要抓住顧客的心,不僅僅是故事,還需要新的媒介。
款式重于質量,我喜歡,我選擇
“我不會傻到為了一個名牌商標去浪費血汗錢。”江南說。
26歲的江南是外企職員,是公司里出名的“血拼族”,她說這句話是針對她母親對她的評價:工資左手進右手出,全穿身上了。
確實,江南的衣柜里,并不全是名牌,也有大量從小店淘來的,“惟一標準就是‘喜歡’。”江南說。
“像這件風衣1500多元,因為非常喜歡也就買下了。”80后梁靜也這樣說,有些衣飾來自小店,雖然做工和品質都遜色許多,但只要喜歡,她都會出手。
“我屬于沖動購物型,會不定期,不定量購買。”1985年出生的方蔚比較青睞ONLY、艾格,每月至少需300-800元,遇到喜愛的衣服也許會一下子花上千元。
80后來了,情感消費也來了。對產品“情感滿足”的重視,在他們眼里已勝過產品的“功能價值”。“‘爽’最重要。”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林姿含說。
其實已有調查表明,雖然“自己確實需要的產品”占了首位(21.5%),但“喜歡的”卻以19.5%的比率緊隨其后。80后只要“我喜歡”,其他無關緊要。
“我們上一代人,質量保證是最重要的,但對于80后來說,可能品牌文化或它所代表的品位,以及潮流會更重要。”李暉說。
也正是如此,2003年,麥當勞將“常常歡笑,嘗嘗麥當勞”的家庭主題,變為“我就喜歡”的廣告新訴求,將營銷重點從過去的小孩及家庭集中到富有活力的年輕一代。
“80后感性認識強于理性認識,產品外觀對他們刺激強于內容刺激。”有專家認為,80后正引領中國進入“感性消費時代”。
而在對80后和他們父母“買東西時最看中的因素”調查中發現,80后們更看中款式,占49.1%,父母更看中質量,占57.9%。
顯然,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越來越低了,購買頻率也越來越高了。
根據對年齡在19-25歲學生的調查顯示,30%男生買服裝頻率是每月一次或兩三次,56%男生每兩三個月會購買一次;女生服飾消費更頻繁,70%的女生每月購買一次或兩三次,28%的女生每兩三個月購買一次。
“只要買到了新的衣服,我絕對會當場就穿上,讓銷售人員包起來把舊的帶走。東西買來就是用的,有了新的自然感覺新鮮。有時候買衣服也不是很貴,就是為了多換換,圖個新鮮和款式。”吳靜說。
由此,企業首先要在產品款式和外觀設計上下功夫。
蘋果公司也正是由于在產業設計上的特色,尤其是注重產品顏色設計,使得iPod音樂播放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現在2000元左右婚紗比較熱銷,盡管這個價位質量一般,但因款式多樣成為80后選擇的熱點。”廣州芝柏婚紗市場策劃部人員周全斌說,甚至有人選擇黑色等婚紗,觀念前衛而新潮。
“消費者懂得如何去消費的時代開始了,”美特斯邦威董事長周成建說,我們需要以最快速度滿足消費者需求。
為此,美特斯邦威擁有一支130多人的自主研發團隊,每年推出7000多款產品。從設計到上架的周期只有50天。
麥考林定位90后的新品牌正式上線,“款式多、更新快的服裝產品,能更好滿足90后的消費熱情。”
同樣,七格格TOP潮店擁有一支“15位年輕設計師+1位專職搭配師”的團隊,每月最少推出100-150個新款,保證店鋪內貨品不少于500款。{page_break}
而每次上新款后,七格格首先會將新款設計圖上傳到網店店鋪上。比如準備上80款新裝,會設計出200多款新款,讓網友們投票評選,并在QQ群中討論,最終選出大家普遍喜歡的款式進行修改。反復幾個回合,最后上架。
這完全顛覆了大牌設計師引領時尚潮流的傳統模式。消費者開始真正決定款式走向,而不僅僅由設計師來決定流行和款式。
其實,要適應消費者的感性需求,不僅僅是款式的創新,還需要產品中體現出80后、90后所熱衷的文化。
2007年夏天,27歲的李寧設計師周小凡似乎怎么也抓不住年輕消費者的思緒。
于是他和同事天天趴在網上結識年輕朋友。一個偶然機會,他在天涯、貓撲等網站上看到了“囧”。
“囧”原意“光明”,卻因為字形緣故,被賦予了郁悶、尷尬的含義。他突然感覺到,年輕一代在盛世中國會有懷才不遇的狀態。
于是一個月后,色彩鮮艷的囧鞋設計圖問世了。結果一上市便銷售一空。
周小凡找到了一種情緒的引爆點。
但是,李寧品牌的運氣并不總是那么好,隨著80年代記憶的遠去,李寧這個名字所感召的一代消費者亦逐漸步入中年。
于是,為了吸引80后、90后,李寧進行了換標。
但是,換標后的李寧,產品沒有多大改觀。而企業轉型不僅是口號的轉變,是運營系統的革新。
耐克和阿迪達斯是以“專業運動”著稱的,款式上比較肥大、寬敞,色彩也相對黯淡。KAPPA沒有盲目跟隨,故意把產品設計成“緊身”、“性感”和“色彩斑斕”,開創了“時尚運動”。
然而有專家分析,李寧在品牌創建期,卻沒有與耐克、阿迪達斯進行有效區分,在產品設計層面與他們雷同,“把LOGO去掉了,可能看不出誰是誰的產品”。
李寧應該借用這次“變臉”契機,把核心工作放在品牌戰略的“變革”上,與耐克、KAPPA進行有效區分,從而演繹品牌獨特精神。
“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就需要用品牌內涵來感化消費者。
比如:安踏運動鞋的“我選擇、我喜歡”口號與青年人的極限運動結合起來,耐克則傳播一種獨特奮發向上的精神。
這些品牌都是在試圖打造張揚個性、凸現自我生活方式。做不到這一點,80后很難對品牌形成偏好。
但是,“過去搞個概念,消費者就能接受,但現在再這樣做就很難了,”七匹狼董事長周少雄說,現在消費者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表達。
“當品牌不能充分表達,或者品牌不被周圍群體廣泛接受時,自然會被拋棄。”搜狗市場部高級經理張雋說,要么有獨特產品,要么在品牌和用戶間保留默契。
其實,80后往往注重品牌精神,同時希望形式與細節的新變化。
這也包括商業。
比如,商家打出“限量購買、存貨有限、機不可失”的宣傳語,他們陷入沖動化購買氛圍。
其實,在沖動性購買的外表下,包裹著更為重要的個性內核。
新消費主義之二:小眾化消費
不認大牌,熱衷潮牌
此前,多有言論稱:80后是草莓一派,甚至垮掉的一代。
然而他們是最張揚個性的一代。作為中國第一批“獨生子”,造就了獨立意識。在經歷了市場經濟、地球村進程洗禮后,他們欣賞創新、嘗試創新、享受創新。“酷”、“炫”是他們的網絡語言。
只有創造“酷”勁十足的產品,才能贏得他們的心。根據零點公司調查顯示,80后對品牌極為挑剔,品牌不僅要質量上乘,還需要有個性,并且包含時尚和流行的元素。
他們穿著追求與眾不同甚至前衛,原先人們穿衣裳一有破洞就打個補丁,總擔心露丑,80后群體則愛穿有破洞的衣裳”。原先人們穿衣裳總是把小件衣服套在里邊,80后群體則把大件衣服穿在里邊,看起來像塔松。
“他們很敢穿。”東方百貨企劃負責人陳小姐說,看到很多新潮服飾很好看,但自己作為70后不敢穿,而80后沒什么顧慮。
37歲的消費者陳琳也有這樣的顧慮,看到喜歡的衣服,第一反應是“這能不能穿上街”,而80后則是“會不會已經有很多人穿了?”
“我們對時裝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束縛,但不喜歡隨大流。”正在小店里購物的小D說。
其實,走在街上,可以看到更多90后背著LV包包,穿著ONLY外套,再配上一雙只要幾十元的時尚休閑鞋,“混搭”成為時尚界最為流行的一個詞語,它不僅考驗穿著者的搭配功底,也考驗著他們的時尚膽量。
“我有我風格”,這些都導致了更加前衛、個性、新鮮的消費行為,個性化成為他們消費的必然選擇。
這是時代的印記,就如若干年前,“蛤蟆鏡”、“喇叭褲”、披肩發的盛行。
“80后是張揚個性的一代,這對我們也是個挑戰。”很多服飾廠商說,如果抓住了80后著裝特點,將贏得可觀市場。
如果說,70后對奢侈品大牌認同感更高,80后更喜歡彰顯個性。70后可能喜歡從《VOGUE》、《ELLE》等時尚雜志上了解現在的時尚是什么,而80后喜歡雜志在《Milk》《Coldtea》上找到小眾潮流。
前年年初,杭州大廈Celine專柜,一款和飛躍合作設計的板鞋一炮走紅。
與此同時,早已尋覓不到的老牌國貨飛躍、回力鞋,也在網絡上掀起一陣狂瀾。這些逐漸退出市場多年的老牌國貨,經老外之手包裝成小眾潮牌,迎合了年輕人消費心理。
“現在年輕人不認大牌,而更講究個性。”銀泰武林店相關負責人說。
在福州一家獵頭公司上班的魯小姐的說法,也印證了這個觀點。
魯小姐的同事五成以上是80后,他們對福州有哪些知名品牌是一清二楚,但他們穿的名牌并不多,“當品牌服飾的款式無法讓他們滿意時,他們舍棄品牌轉而購買那些時尚的服裝。”
日本服裝協會推出的《中國新人類—80后研究報告》也指出,80后并不盲目信奉名牌。就如一位商場管理者的90后女兒告訴他,同學們覺得商場賣的牌子不夠潮。
而經營一家服飾店的小翔說:“我這里的很多貨品都是一件一件淘回來的,沒有什么牌子,但年輕人就是喜歡這種獨一無二的感覺。”
王磊在上海中山公園商圈開設了一家90后服飾店——“草莓店”,所有衣服都采用粉嫩色系,有卡通系列、達人系列等多種款式,這些都迎合了90后情感購買需要。{page_break}
其實,“個性潮牌”于近年紛紛涌現。
“所謂潮牌,就是低調的奢華,小資小眾的品位。”P+百貨的老板兼買手Royce說:“許多消費者每次去買千篇一律的奢侈品牌,買回一堆容易和別人撞衫的衣服,漸漸興致就不高了。”
而這些潮牌,店面數量不多,體量也不大,使得這些潮牌給人以小眾化的印象,這恰恰符合90后追求個性化著裝的要求。
其實,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逛小店,諸多年輕設計師成為小店主人,在自己的天地里做著同齡人喜歡的東西。
各大百貨“少女裝”、“少淑裝”樓層,也是人流最多的地方。
而隨著傳媒信息的日益國際化,80后開始不再滿足于走在國內時尚的前沿,80后開始將目光瞄向“海外代購”,“個性消費DIY”也開始風靡,自己挑選自己需要的原料,自行設計。
個性定制成為他們的熱點,在去年中秋節、圣誕節,針對這兩個節日,“別眾”就已銷售了上千個訂單,從情侶服裝、抱枕到名字項鏈……個性化需求千奇百怪。
在淘寶網上,輸入“定制”關鍵詞,以搜索到相關產品達91.1萬件,其中包括8.1萬件服裝。
而阿里巴巴誠信通用戶酷紳公司提供的定制襯衫包括近3000個號型,除了尺寸,顧客還可以自主選擇襯衫的顏色、面料、領型、袖型甚至包括紋理。
由此,目前國內上百多家經營網上個性禮品定制中,有7家已經拿到資金量上千萬級的風險投資。
這就要求,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化,不能千篇一律。
比如ONLY、季候風、淑女屋等服裝品牌。
那么對于80后、90后來說,什么產品最酷?
物以稀為貴,限量制造瘋狂。
比如,耐克推出PigeonDunks,使得數十位爭搶的耐克迷在銷售店發生沖突,直到警察趕到才解決了問題。
而限人也是一個策略。
在英國滑板品牌西拉斯&瑪麗亞的東京店,消費者每次只能進20人,其他人需要站在門外等待。在前一批購物者離開之后,貨架上的產品會重新更換。消費者樂此不疲。
搶購開始了。在2010年11月23日早8:00前,H&M工作人員已經完成了對消費者發放腕帶編號工作。在寒冷的冬季,瘋狂的消費者們在此守候一夜,才能買到新款產品。
而在香港,H&M分發了16種不同顏色的腕帶,每種腕帶發20個,并且在門口清楚地寫清每種顏色腕帶持有者搶購的時間。拿到編號之后消費者可以解散,在指定時間憑腕帶進店“秒殺”。
這意味著排在前320名的消費者最有可能搶到最新產品。
這對于80后消費者來說,是生活的享受,也是娛樂的組成部分。
新消費主義之三:娛樂化消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