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時裝 下一站“紐約”
每年的時裝發布季的時間表上,巴黎總是最后一站,壓軸式地做“總結發言”,相對應地,紐約總是唱開場,這樣約定俗成的規律總給人一種意象--小弟總是打頭陣,大哥總是最后粉墨登場。于是,在四大時裝周的地位排行中,紐約總是那個最不受“傳統”寵溺的一員。
然而,這樣的事實早已發生微妙轉移,人們對紐約時裝周的關注熱情開始逐步逼近米蘭,直指巴黎,而一向低調的倫敦則頗有淡出視線退居二線的趨勢。盡管時間表依然雷打不動,但是,要說紐約時裝周已然竄上第三位,絕不足為奇。
紐約:最具包容與開放度
業界總結,巴黎的權威氣氛同時滋生著一種剛愎自用的態度,米蘭的商業至上原則亦是意大利特色,倫敦的前衛但缺乏經營思路的做法終究難以喂飽媒體和客戶,紐約卻神奇地成為了其中集大成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比起前三者,紐約的確有著最為開放的文化包容度,多種族多文化的交融打開了一個更為開闊的視野,一代又一代的時裝人帶著抱負和沖勁,源源不斷地向時裝重鎮的巴黎輸送中流砥柱人才,早如Tom Ford、Marc Jacobs等人,而現在則有Tim Hamilton、Thom Browne、Alexander Wang等等立足美國市場的時代寵兒,按捺不住向巴黎叫板的躁動。甚至,那些基于紐約的名流,也都備受這樣的時尚恩澤。
而身處東方,東京時裝周歷史也不短淺,雖然總有不少驚喜冒出,卻難以形成沖破性的力量與四個老大哥徹底看齊。對我們而言,國人的時裝教育剛啟蒙不久,上海和北京正在先后經歷著一場春雨,渴望破土而出的喜悅。而在此時此刻,最有希望承載起“東方”使命的,恰恰是先行一步的香港。
香港:承載東方使命
之所以在前面兩段花大量文字鋪陳紐約的情況,其實正是基于紐約與香港之間相互比較的思考。作為曾經的歷史遺留問題的割讓地,香港在歷史命運上與美國曾經的獨立斗爭之間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血雨腥風背后,深層次地進行著一種化學反應——多元文化開始彼此滲透,種族差異開始模糊,思潮越加地自由奔放--而這一切,恰恰是孕育“創意”的最佳培養基。
從另一個看似不怎么相干的層面上說,同樣代表著工業革命的成果樣板,這兩座城市甚至在城市布局與景觀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林立的擎天樓宇都驕傲地彰顯著工業革命的絕對性勝利;并不寬敞的市政道路上奔跑著為生計操勞的出租車,當然,還有城市工薪階層;更重要的是,集繁華與市井于一體的城市生活基調,保障著兩座城市年輕人的創造力與活躍度。
不論是白天或是黑夜,明媚日照下或是燈火迷醉間,行走在有序的車流人群中的香港年輕人,周身散發著一種不可被忽略的氣場,一種渴望繼續沖破統一制式、徹底找回真我的欲望,這種欲望,就寫在他們的臉上,寫在他們的妝容與衣著之上,立場之鮮明,讓人感動。換句話說,如果你在北京和上海,只能在特定街區看到所謂潮人的話,那么香港整座城市的任何角落里,都散布著這樣的狂熱積極分子--時尚已然成為港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非少數人初級地用以標榜自己的標簽象征物。
這樣說來,香港與紐約在這些問題上的驚人一致性,的確可以讓人摸到一些線索,直至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如果說紐約時裝正是基于上述緣由而得以揮毫潑墨大展拳腳,并最終趕超倫敦和米蘭的話,那么,香港時裝則頗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成功范本。
關于這一議題的猜想,在7月初赴港參加2012春夏香港時裝節期間,能深切地聞到這樣的氣息——比起上海與北京,這樣的調性的確有著不可逾越的優越性。
且不說那些應邀奔赴來港參加這一盛事的異國參展商和品牌,光是大陸內地的一些重頭企業,也都紛紛在此撒播種子,希望借由這一福地,換一個絢爛明天。而來自日本和東南亞諸國的地域特色鮮明的品牌亦紛沓而至,希望在這個包容的港口,共同托起一個東方紐約。
當然,這也許還都這是表面,那些奮戰在一線從事頭腦風暴的年輕設計力量,畢竟,時裝產業若是一棵大樹,他們就是最初的種子。
盡管每一組設計展出的作品數量都只有四五套,但是藏在這些設計手法嫻熟的成果背后的,我一度猜想為60后與70后見證香港時裝跨越式發展的一代人,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最后陪同模特出場一一謝幕的設計師們都像是剛剛踏出象牙塔大門的畢業生,他們的年紀,該是比你我都年輕許多。我難以言狀當時的喜悅,那應該是一種發自心底深處的欣喜--假如香港能帶個完美好頭,那么對于大中華的時裝之路,必定形成一股指引性極強的推進力,恰如紐約時尚威力輻射下的北美時裝潛力一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