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服業:社會責任能解決產業難題嗎?
7月13日和8月23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相繼發布兩份“服裝行業的環保問題引來眾議。應該如何看待報告?企業社會責任能解決產業難題嗎?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鐘宏武博士。
品牌越大責任越大
紡織服裝行業有一個較長的產業鏈條,從原材料的種植、紡紗、織布、印染到縫制、后整理等環節,都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尤其是產業鏈的上游企業往往是污染“大戶”。而出了問題,社會輿論則會將責任歸咎于品牌企業,特別是大的品牌企業。
“環保是流通市場上的整個產業鏈都需要注意的問題,這在邏輯上成立,但最終的著力點還是品牌企業,品牌企業應該運用自己的影響力,推動各個環節的‘綠化’行為,從而促進整個產業鏈的‘綠化’。”鐘宏武認為品牌企業是產業“綠化”的源動力。
他表示,行業的領先企業,則更有能力、更有義務帶領整個行業的“綠化”行為。所謂品牌越大、能力越大、目標越大、責任越大。現實生活中,人們都有抓大放小的心理。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大品牌在享受榮耀的同時肯定會首先承受一些壓力,一些新的責任議題,矛頭必然首先指向大企業,標桿企業有義務引領行業的正向演進。
當一些大牌服裝企業的問題被公示出來后,他們應該怎樣做呢?鐘宏武認為:“一旦企業的問題被揭露出來,他們應該做好研究解釋工作,如果自己的產品本身沒有問題,要給社會大眾一個合理答復,引導消費者由產品安全向心理安全轉變,而不是簡單地表明自己的產品生產過程符合國家標準;如果自己的產品存在一定問題,企業則應該組織相應的隊伍進行深入研究,積極改善。而且企業還應該超越行業的實際標準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工作。有責任感的品牌企業應該引導社會更好地發展。”
內外因并舉
“橫比來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社會責任工作起步較早的,整體意識較高,屬于中上水平。”鐘宏武表示,“相比其他行業,紡織服裝行業國際化早、外向度高,很早就為國際品牌代加工,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社會責任工作。當國內很多企業的社會責任工作重心仍在捐贈上時,紡織服裝企業的社會責任工作重點已經放在勞工權益、生產環境等實質性議題上。”
從行業社會責任工作來看,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倡導并發起,面向全國企業推行了一套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即CSC9000T(ChinaSocialCompliance9000forTextile&ApparelIndustry),它是基于相關中國法律法規和有關國際慣例上的、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它有2008年和2005年兩個版本,2008年較2005年新增加了環境保護這一條。鐘宏武說:“這算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為行業提供的社會責任指南,這在全國各行業中算是比較先進的。”
雖然行業協會對整個行業社會責任工作有引導作用,但是要在全行業起到強有力的作用還是有一定難度。如何把社會責任中的環境保護落到實處,而不是停留于喊口號?
鐘宏武告訴記者:“內因外因都得想辦法。”
從內因來看,企業首先應該拓寬和加深對于社會責任理念的認識,而不是簡單地應付媒體、停留于表面;其次,企業應該看到社會責任的價值,其實企業如果把社會責任履行到位,對于企業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品牌、贏得消費者的信賴有著很大的作用。
而外因主要包括國家的監管力度以及消費者的認識,企業應被施加更大的壓力。鐘宏武表示,NGO(英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一詞的縮寫,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統下,不被視為政府部門的協會、社團、基金會、慈善信托、非營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其實在監管上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這在西方是一個主流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某一領域的專業組織會對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樣的專業組織會通過群體運動慢慢地影響立法。這種事情在中國也在逐步出現。
但是,我們要看到,國外NGO能發揮作用,主要因為他們能夠影響消費者的行為。在一些先進西方國家,消費者的責任意識很強,NGO的抗議活動和相關報告會影響企業的美譽度,消費者會做出選擇,對表現不佳的企業“用腳投票”,給企業施加了很大的壓力。而我國責任消費的環境并不成熟,很多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但并不關心生產企業的勞工權益、環境保護等社會責任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NGO抗議行動的效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