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制造“一枝獨秀”局面將改變
從2000年開始,不斷關閉歐美工廠的COACH將九成以上工廠轉移到徘徊在70%左右。
“我們正受到中國制造業工資急速上漲的影響。”董事長兼CEOLewFrankfort說。Frankfort表示,將在今后五年內將COACH在華產能從占其全球產能85%削減到40-50%,并將生產能力轉移到印度、越南和菲律賓等工資較低的國家。與此同時,COACH計劃3年內將在華銷售量提至5億美元。
在中國即將趕超日本成為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市場的同時,COACH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為提升在中國及亞洲的知名度,COACH也宣布今年年底之前赴港完成二次上市。目前,COACH在香港和內地各有9家和44家專賣店,2010年銷售額1億美元。
總是與LV相依的COACH,給消費者留下了與LV同一檔次的印象。“COACH雖然算不上奢侈品品牌,但是這一運作模式使類奢侈品COACH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品牌戰略管理聯縱智達咨詢集團高級合伙人崔洪波指出。
經營奢侈品品牌的??怂箍毓啥麻L陸強指出,在LV、GUCCI等大牌旁邊,有一家價格僅及大牌三分之一、時尚度又很強的品牌,COACH很容易吸引年輕白領。
“奢侈品的歐洲情結極為嚴重。”對外經貿大祥琪奢侈品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婷博士指出,一旦產業線延伸至亞洲等地,雖然降低成本,“但是品牌會面臨核心價值被削弱的風險。”
“即使有部分工序或者配件在中國完成,這些奢侈品中的大腕絕對不會大張旗鼓地對外宣稱產品在亞洲制造,對于這一敏感話題大多選擇沉默。”周婷告訴記者,COACH將生產線進一步轉移至生產成本更為低廉的周邊國家,將會給該品牌的價值帶來更大風險。
另外,耐克日前公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尚未披露全球生產基地份額的數據,但已經有媒體對此做出了預測——繼2010年首次取代中國成為耐克第一大生產國之后,2011財年越南將繼續保持龍頭地位。
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漸上升,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把生產基地轉向東南亞等相對低勞動成本國家,與此同時,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則吸引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把科研中心移至中國。這“一出一進”折射了中國經濟何種現狀?
從2010年開始,“產自越南”的字樣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中國耐克鞋專柜上。
耐克運動鞋都是外包生產的。2010年以前,中國是其最大的生產國,但從2010年開始,越南“上位”,取代了中國的“老大”位置。耐克歷年年報顯示,2001年,中國生產了其40%的鞋,排名世界第一,越南只占13%;到了2005年,中國的份額降至36%,越南升到26%的第二位;2009年,中越以同樣36%的份額并列第一;2010年,越南份額升至37%,超過中國的34%。{page_break}
據耐克公司網站介紹,運動鞋對勞動力成本比較敏感,企業必須把勞動力成本控制在24%以內,才有競爭力。過去30多年,耐克的生產基地就像候鳥一樣,順應各地成本的變化,不斷遷移——最早設在日本;后來移到了韓國和中國臺灣;此后遷至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1981年,耐克在中國和印度之間權衡,選擇了在中國生產運動鞋,直到中國2010年被越南超過。
“長期以來,廉價是中國制造的代名詞,然而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升值、通脹壓力的加大,中國原有廉價勞動力優勢漸失,很多企業開始把生產工廠轉移到勞動力更廉價的地方。”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認為,今后這種趨勢會越加明顯。
從中國轉出OEM的不只有歐美品牌。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增長,日本各服裝雜貨企業準備降低在中國生產比率,將部分生產環節向東南亞轉移。
青山商事繼越南、緬甸、柬埔寨之后,今年還將開始在印度尼西亞進行委托生產。東南亞工廠主要承擔縫制工序,所需布料仍從意大利和中國采購。良品計劃3年后將把中國合作工廠從229家減少到86家,自中國采購比例從60%降低一半。家具雜貨等木材制品也開始增加從東南亞采購。優衣庫所屬的迅銷(FastRetailing)公司計劃從低價服裝品牌G.U。開始,向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工廠增加委托生產,將目前中國以外20-30%的生產比例提高到50%。
除轉移委托生產外,一些公司也紛紛在中國以外設立新工廠。TSI控股旗下的東京STYLE投資10億日元,自今年8月開始在越南建設新工廠。女裝品牌Honeys今年秋天也將在緬甸新工廠開始生產。
目前,中國勞動力成本約為孟加拉國的5倍??p制工序因主要依靠最新設備,無需過多熟練工人,開始逐漸向中國以外轉移。當然,目前日本周邊同時有能力承擔縫制和織布工序的國家只有中國,因此,縫制工序以外的生產仍將繼續主要在中國進行。
專業人士表示,隨著針對“中國制造”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人民幣升值,過去十年“中國制造”在全球“一枝獨秀”的局面注定改變,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已經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優勢。
“企業生產正在轉出中國,但這也是中國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宋頌興建議,中國在轉型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延緩轉型過程為高科技競爭作準備,否則會重蹈日本覆轍,“日本近20年經濟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產業轉型過快,走入了高科技、低勞動力成本優勢都不足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