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訂單減 珠三角企業年底如何突圍
“現在招工可難了,基本一天一個價。從原來的每個工人每天80塊左右上升到90塊,再到現在的120塊,估計接下來就得150塊了。”廣州泰瑪皮具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元弟最近頗為煩惱,盡管開出的工資提了又提,但卻依然沒有為公司招來足夠的熟練工人。在最高峰時期,泰瑪皮具曾聘用過800多名工人,而現在卻僅余200多名在職員工。
有這樣苦惱的不止胡元弟一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以珠三角為代表的沿海傳統制造業面臨的“招工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而時至年關,勞力吃緊的現象更加凸顯;雪上加霜的是,今年以來,歐美債務危機導致國際市場需求不振,國內原材料價格、人民幣匯率波動,勞動力優勢喪失,中低端訂單發生轉移,中短單占比居高不下,寒氣逼人的外貿出口形勢讓不少中小企業難以支撐。
在隨機抽取2000家中小外貿企業,并對其進行全年的跟蹤和檢測后,深圳市一達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12月發布了《2011年1月~11月中小企業外貿指數報告》。報告顯示,與往年年底外貿企業訂單穩步上升相反,最近兩個月,中小外貿企業訂單驟降,降幅達三成;并指出,預計明年上半年,中小外貿企業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為近些年來最困難的時期。
“今年感覺到真正的危機到來了。”胡元弟對記者表示。他也很明白企業招不到人的癥結所在,“一是年關,每年年末基本上很少人進廠,工人都辭職回家過年了;長期來看,‘招工難’與中小企業整體的不景氣有關系,工人害怕企業不知哪天虧損倒閉,要不回工資,所以寧愿選擇簽短期合同,以臨時工的身份進廠,保護自己。”
對于“用工荒”的成因,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提供了另一種見解。他表示,按照國內勞動力的供給規律,前幾年存在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勞動力分流至中西部地區的現象,這幾年應已基本調整到位,所以除了以前所講的因素,不排除是有些企業在國內外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做出的主動收縮產能和調整結構之舉。此外,產業結構調整也會導致用工結構失衡,譬如紡織服裝業對從業者的學歷要求相對較低,而機械、生物制藥、LED等行業對文化技術的要求則更高一些。
除了用工緊缺,各方面的數據也在顯示,中小企業的出口訂單也愈見疲態。海關廣東分署發布的2011年1~11月廣東省進出口貿易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下半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的增幅呈逐月回落趨勢,加工貿易出口增幅從6月的18.4%回落至11月的負增長;下半年以來對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等主要市場的增速也在減緩。
“今年下半年世界經濟都在走下坡路,非洲、中東、東南亞等主要客戶的訂單減少了一半,工廠利潤也減少了將近五成;再扣除為員工漲工資和改善福利條件的成本,純利潤只剩很少。”廣州市白云區帝威琪音響廠外貿經理陳曉峰(微博)說。不過,陳曉峰認為明年春節過后情況會變得好些,隨著庫存的基本消化,3~4月份將會迎來一個大的采購潮,而屆時他將有機會承接一些倒閉工廠流失的訂單。
對于向內地進行產業轉移的問題,陳曉峰坦言,對于音響行業而言,盡管內地的人工便宜,政府提供稅收支持等各項條件很誘人,但是由于內地缺乏完整的產業鏈,交通運輸不便,遷過去會導致采購成本增加,所以這個行業的遷移并不是那么容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